第57章

村民这边却是有人支持有人愁。

支持的人知道知识的好处,也嫌孩子在家闹腾,都愿意送到学校,喝点墨水,让知青好好管教管教,将来不至于当个睁眼瞎。

反对的人却宣扬读书无用论,觉得孩子现在捡牛粪,以后放牛放羊,长大后卖了牛羊娶媳妇,娶了媳妇再生娃,日子过得也挺好。

当然,他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穷。

上学虽然免费,但是孩子总要张口吃饭。个别娃捡些麦穗,挖些野菜,能给家里省点口粮,如果都去上学了,桌椅、文具、作业本,又是一笔负担。

所以直到五月中旬,老宅修缮结束,小学正式开学,大队四五十个适龄儿童,也只来了一半。

王支书气得不行,认为个别家长思想落后,恨不得挨家挨户,把那些孩子都抢出来。

叶龄仙劝他再等等。

“学校刚启动,能办多久,办成什么样,他们心里没底都是正常的。以后,教学见了成效,上学的孩子多了,那些家长一定会改变主意的。”

叶龄仙的父母就是这样。

小时候,整条街上和她一般大的孩子,都去读书了。叶父叶母只送叶龄仙读了两年小学,就让她辍学,去缝纫店当学徒,赚钱贴补家用。

后来,还是周围邻居指指点点,惊动了街道办,他们才改了主意,送叶龄仙去读艺校。

叶龄仙继续道:“读书的好处,一时半会儿是看不见的。时间长了,识字的和不识字的,一下子就比对出来了。大人都有攀比心,孩子又是命根子。到时候那些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见识短,被别人比下去,肯定会改变观念的。”

“唉,但愿如此了。”老支书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