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理想和现实

无非就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肃清作战,把敌军残余以及各种顽抗分子找出来干掉,中间再配合大规模的教化政策以及移民联姻。

这个过程少说也得持续个两三年,具体要持续多久,得看教化政策的施行是否顺利。

如果教化政策顺利的话,那么就短一些,比如之前在朝鲜半岛的教化政策施行就非常顺利,短短一年多就基本结束了当地的肃清作战。

但是在川康和康西等地还有西南部分新占领区里,有些地方的教化政策施行的就比较困难,当地的语言,宗教,文化习俗等等都是阻碍。

而这些地区的清剿作战,基本都会持续很多年。

等到大量屯垦移民在当地站稳脚跟,并和当地良善土著大规模通婚融合,全面改风易俗,确保了当地没有任何一个纯粹的异心之人后,这些地区的肃清作战才会真正的结束。

这些事情,大楚帝国都是做熟了的,自有一整套的既定流程,下头的军政双方都会自行处理,用不着罗志学亲自关注。

大楚帝国太大,需要罗志学亲自处理的事情也太多,如果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都需要罗志学亲自处理的话,那么罗志学也不用过日子了。

所以进入承顺二十一年后,罗志学把视线从安南两省收了回来,重新投入到国内之中。

在外围的些许领土的扩张,对于军方等将士们而言兴许很重要,但是对于整个大楚帝国来说,其实也就是小事。

真正能够影响帝国国力强弱,帝国兴衰的还是国内的工商农畜等国内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首当其中的就是农畜渔牧业!

这一产业,直接关系到国人的能不能吃饱的问题,大楚帝国在过去二十年来最为重视的问题,始终都是农业问题。

嗯,畜牧业和渔业其实也算,都归属农林部所辖。

什么机器设备啊,枪支大炮啊,在吃饱饭面前屁都不算。

所以,大楚帝国在过去十几年来,才会投入巨资,花费无数人力物力修建了无数的水利设施,甚至都搞了个黄河人工改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增加粮食产量。

而这些也都获得了回报!

得益于黄河顺利改道,淮河流域终于恢复了他本该有的面目,虽然说淮河下游河道,因为过去几百年来黄河的不断冲积,导致大量泥沙淤积,其防洪形势依旧严峻,但是总归是不会和以前一样动不动就来个决堤了。

再加上淮河下游尤其是洪泽湖地区的防洪设施先后修建了十几年,帝国为此砸下去的资金少说也得几千万楚元,而这些防洪设施,之前都是为了防范黄河和淮河的合流的。

如今黄河之水不来了,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很多。

后续这一地区不敢说风调雨顺,但是农业生产情况将会大大改善。

农林部很乐观的估计,安庐以及江北、河南三省的粮食产量,在承顺二十一年的时候,将会比以往增加百分之十以上,并且这个产量增福,在后续几年还会继续。

就连山东以及河北那边,因为黄河水资源的流入,再加上大量提前修筑好的水渠把水资源合理利用,正常年份下,粮食产量也会有所提升。

大楚帝国的长江以北的这几个省份,在未来几年内其粮食产量都将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得到农林部的预估报告后,罗志学听了比得知安南那边的连战连捷高兴多了。

相对比国内的农业顺利发展,安南平叛不过是小事罢了!

对于什么平叛的罗志学没啥兴趣关注,但是他对开发升龙周边的平原却是很有兴趣。

这地方可是难得的好地方,虽然说红河洪涝灾害比较大,但是只要防洪设施做的好,那么完全有可能把当地开发为帝国新的粮仓。

不过防洪设施投入比较大,而且后续新移民过去也需要时间,这事可以缓一缓,等过几年再搞。

现在要搞新粮仓的话,还是得东北平原那边,那边的黑土地可是肥沃的很,而且地广人稀也没啥当地土著需要处理,用来安置移民并屯垦种粮是再好不过了。

罗志学准备今年开始,再一次加大对东北地区开发的力度!

东北,不是什么苦寒之地,而会是帝国的重工业基地以及大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