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页

马洪练兵挑将中,谢氏兵种无论是素质还是实力都是最优秀的。

与之而来便是谢氏的傲劲,他们只服强者,不服弱者,难免会有捧高踩低的缺点。

谢兰芝答应谢集整备新军,只要有人愿意就可以去谢集那报道。

她完全一副放权的态度,与人都一样。让谢集十分惊喜。

退朝后,谢集立即召集谢氏开始整合军队,本以为起码还能立起十万军以上,结果笼统加起来也就二万人。比他印象中少五倍人。

谢集瞬间由喜转悲。之后大为震怒,觉得谢氏根本不服从他。

支持他的人开始族内族外为谢集拉拢兵力,仍旧不过一千,谢氏内部就跟散架一样对参军十分不积极。但凡认点字,哪怕在书堂天天挨先生的板子,他们都不愿意再当兵。

于是,这股人去凤溪镇拉人,凤溪镇谢氏多数是南域来的,而且还是大宗婆送来的。大宗婆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态度。

何况大宗婆曾经希望挽留谢广。其他人也认为军人该以服从天职为上,谢广是鲁莽行事令三万士兵无辜惨死,但活着的人所做的事令人更加寒心。自从三万兵死后,谢氏士气就开始正式溃散,族内小人当道,上蹿下跳,不禁不为三万牺牲者正名,还将所有的过错推给谢广。

比起他们推卸责任,趁机拉踩,谢广从未有过怨言,只是默默接受。就跟谢广还是大将军时,他也是无数次站出来为族人顶着压力,争取利益,为此常常挨元帅的打。

当谢广出事,所有人眼里好像一下子只有谢广的罪过。他昔日的功劳就好像灰飞烟灭般不为人提起。谢氏族内但凡有点良心的人,都会感到寒心。

更别说谢氏再整备新军就是那群上蹿下跳的人组成。他们更不想与这些人为伍了。

而谢集却不知道,只当其他人不服的是他。

谢集当即强行命令凤溪镇的年轻人参军,不愿意,就抓到天京来。可人毕竟是活的,抓一批就逃一批,利用武力拉壮丁起到很大的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