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页

由于五花八门,一度受到不少读书人的追捧,当然也有老古董认为衣服太花里胡哨影响读书。

这个时候两林地区仿佛和外面的世界不同,其他地方都在拼命织布卖出去,只有这个地方的百姓不是修路,就是在修路的途中赶工。

而两林地区到底是有些不同,再加上容铮在江淮的政策,现在这里已经有修路工学堂,还有百姓学堂。

这里已经开始实施三年的义务教育,但凡是两林户籍的人家都必须在此读完三年才能出去务工,尤其是女童如果想在当地纺织厂做活,就必须识字,会写,会画,否则,官府是要责罚其家长的。

这让很多顽固不当回事的家长纷纷不敢不配合。

于是人多了,读书的孩童多了,或多或少会影响家里的长辈,尤其是两林地区听说外面的布卖的很好。

他们当中也有偷偷拉起西洋珍妮车来织布,然后第二天官府就抓了这家的男人,强行将这家的男孩女孩送到学堂读书去了。

官府执行教育的态度十分坚决,这让不少百姓熄了效仿其他人织布的心思,毕竟学堂一天管孩子们二顿饭,他们也不用费力去养孩子了。只是孩子读了几天书,道理一套一套的,搞得各位传统的家长都不好忽悠孩子了。

当然两林地区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反抗官府了,也不会像之前那样被煽动了,起码在衣食无忧,还能有事做的情况下,很多人还是喜欢安于现状的。

于是,两林地区在其他地方各种发展的时候,他们这里只有教育和修路是兴旺的,虽然有人抱怨过朝廷区别对待,但他们却得到别的地方没有的待遇。那就是读书。

读书在大燕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读书大如天,现在他们在朝廷的厚待下,享受着上流官宦人家才有的待遇。还是免费读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