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惊世产量下的质疑

对江山社稷,对天下苍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有饭吃,而这里的饭,无非就是五</p>

朝代更迭,王侯将相一片烟云。岁月经年,历史尘埃只剩一重砂砾。可无论是谁,中原王朝的百姓们都是靠着五谷活下去的。</p>

现在,郑和将带来新的粮食品种,五谷将演变为六谷,这将永载历史,成为一座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丰碑!</p>

解缙清楚,若朱允炆说的是真的,郑和带来了新粮种,且在大明开花结果,养活了大明百姓,别说是给郑和水师圣人待遇,就是给他立生祠,给他下跪都不为过!</p>

杨士奇深深震撼,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辈子竟能见证如此历史大事件,并参与到其中。</p>

】</p>

郑和,玉米,新的粮食,新的农作物,也将是新的时代!</p>

“那这土豆?”</p>

解缙很是好奇,这名字有点奇怪。</p>

朱允炆想起土豆的味道,不由地吞咽了下口水:“这土豆虽不算六谷之内,却是解决饥荒的利器。你们不知,这土豆产量惊人,一亩产量少说也有十几、二十石。”</p>

“什么?”</p>

解缙、杨士奇瞪大双眼。</p>

十几、二十石?</p>

皇上啊,你没开玩笑吧,南方最好的水稻田,一亩地别说十石,就是三石五斗都够呛啊。</p>

这土豆能收十几石?</p>

“皇上,当真吗?”</p>

杨士奇犹豫了下问道。</p>

解缙看着朱允炆,和杨士奇一样有些疑惑。</p>

郑和还没回来,这些农作物也没在大明种植过,皇上怎么就知能收多少?</p>

可怀疑朱允炆的判断又有些无力,要知郑和远航,肩负的使命是朱允炆给的,也就是说,朱允炆早就知道这些农作物在哪里。</p>

杨士奇的疑问,事实上并不是问收成,而是问朱允炆为何会知晓这些。</p>

朱允炆自信地说:“郑和说产量喜人,足见不虚。真不真,种一年就见分晓。但为了慎重起见,可以对外宣传土豆亩产十石。至于这番薯,就对外宣传亩产十五石吧……”</p>

种子换了环境,会不会有适应问题、减产问题,这些都不确定,直接宣传二十石,恐怕百姓也难以接受,万一耕作不好,达不到二十石,也有损朝廷颜面。</p>

解缙、杨士奇被这超高的产量砸晕了,听皇上的意思,番薯宣传十五石已经很低了?</p>

若真是如此,那大明将在未来三五年内,彻底解决百姓吃不起饭的问题,哪怕是灾荒时期,也不愁粮食补给。</p>

如果粮食大丰收,每一户人家家中存个一年半载的余粮,那大明江山将会何等稳固!</p>

威胁江山社稷的,是没有饭吃的流民。</p>

若大家都吃得起饭,待在自己家里,何愁大明江山不百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