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废除徭役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4020 字 3个月前

“殿下、下官以为,水泥路应当用在更需要它的江南之地”</p>

“陛下,殿下,臣附议”</p>

“陛下,殿下,臣等附议。”</p>

当朱由检说要把水泥用在一京十一省的时候,大量江南官员坐不住了。</p>

他们之中不止是浙党人士,还有东林、齐王党。</p>

这些人一站出来,庙堂上瞬间就站出来了近四分之一的人,由此可见江南势力有多大。</p>

事关自己的名声,以及是否能讨好下面的士绅,惠利自己的家乡,容不得他们不站出来。</p>

这种局面下,按道理来说一京十一省的官员都应该站出来反驳才对,但他们并没有。</p>

相反不等他们站出来,许多官员便也跟着站出来作揖道</p>

“殿下,最需要修路的实际上是湖广、江西、山东”</p>

“下官附议,最需要修路的是湖广、江西、山东等纳粮大省。”</p>

“湖广、山东、江西,南直隶,北直隶,浙江这可都是我朝赋税大省,理应先满足它们才对。”</p>

湖广、山东、江西等地的官员跳了出来,这么一来,朝堂上站出来的人接近五分之二。</p>

作为浙党领头羊的姚宗文虽然惧怕朱由检,但面对此情此景,他还是忍不住说道</p>

“殿下,先不说别的,单单说赋税。”</p>

“去岁南直隶上缴田赋五百七十万石,盐茶酒等课税和杂项合计四百二十余万两,占据我朝五分之一的赋税。”</p>

“再说浙江,去岁上缴田赋三百二十五万石,盐茶酒等课税和杂项合计二百一十五万两。”</p>

“再说江西,田赋四百零六万石,各税入银二百二十九万两。”</p>

“还有山东、湖广、山东,山西,河南”</p>

“这一京七省,占据我大明六成赋税,其次才是旧港、辽东、陕西、广东、福建、四川、河西、广西、北直隶、云南、贵州等一京十省。”</p>

“至于朵甘和瀛洲、交趾三省,户部暂时没有统计。”</p>

“由此可以看出,我朝若是兴修省道,完全可以先修占据赋税六成的一京七省,以及国朝所在的北直隶。”</p>

“至于灾民,他们则是可以先对原先的官道修葺,等到朝廷先满足了这两京七省,再修建这十三省之地。”</p>

姚宗文的话,如果单纯经济角度来说,那自然是先对两京七省修建更好。</p>

因为两京七省的省道修建,可以让地方赋税的损耗降低。</p>

这么看来、朝廷减少了损耗,官员拿到了名声,地方士绅和百姓享受了福利,似乎是一件一举三得的好事。</p>

然而朱由检要修一京十一省的省道,不仅仅是为了这简单的赈灾,他的目的是要均贫富。</p>

“单以赋税来论,自然轻松”</p>

朱由检没有发火,而是心平气和的对着跳出来的百官们说道</p>

“然而国朝要做的,不是以赋税,贫富来论高低,而是要均贫富,实现天下大同”</p>

朱由检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因为他把“天下大同”搬出来了。</p>

天下大同,这可是儒家宣扬“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也是古代儒生的基本思想底框。</p>

“天下”是古人对世界的表达;“大同”出自礼记,指没有差异、没有战争,是“仁”的最终归途。</p>

可以说,早期的儒家,是第一个提出共产和均贫富思想的学派。</p>

只是老子英雄好汉,儿孙蝇头苟利。</p>

现在的人把“天下大同”忘却的一干二净,只知道盯着那一点蝇头苟利,趴在朝廷背上吸血,弄得贫者越贫,富者越富。</p>

朱由检扫视着百官们,见暂时没有人跳出来,他转身对正在龙椅上打盹的朱由校作揖上疏道</p>

“陛下,诚然如姚都给事中所说,我朝两京二十省中,一京七省占据了朝廷的六成赋税,而其余一京十三省只贡献了四成。”</p>

“这其中,尤其以北直隶、四川、福建、云南、广西、河西、贵州、朵甘最为严重,这一京七省,不过占据了朝廷一成赋税的缴纳。”</p>

“可是,从赋税来看,这不证明了,大明眼下的贫富差距极大吗”</p>

“为何疆域是一京七省数倍的一京十三省,在赋税的缴纳上,会不如对方”</p>

朱由检说着的同时,也转身看向了百官</p>

“正因为贫苦,容易遭受灾情、战乱,朝廷才要在这些地方修建省道。”</p>

“至于尔等所提的一京七省,哪个不是靠海靠江哪个水路不便利”</p>

“既然水路便利,就先用着水路,让交通更为不便的一京十一省先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来梳理交通。”</p>

朱由检用水路和天下大同来反攻文官,只是这道理虽大,可若是文官这样就被说服了,就不会被人称“嘴可杀人”的存在了。</p>

“殿下所言不无道理”</p>

冯铨站了出来,作揖躬身,似乎很顺从朱由检的话,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道</p>

“正因为要均贫富,才需要修建</p>

一京七省的省道,乃至府道。”</p>

“只要一京七省的府道和省道修建了,赋税能更好的运出给朝廷,朝廷才能花大力气来赈灾,来均贫富。”</p>

“别的不说,仅仅这几年的南北大旱,若是不是旧港以及一京七省上缴了近七成的赋税,朝廷又怎么有银子来赈灾又怎么实现殿下口中的均贫富呢”</p>

“因此”冯铨对高台上的朱由校作揖躬身道</p>

“陛下,只有先让一京七省和旧港的交通变得利民,让一京八省的百姓先富起来,才能带动朝廷的国帑收入,才能拉动其余一京十二省。”</p>

冯铨在原本一京七省的基础上加上了旧港,形成了一京八省的规模。</p>

加上旧港的一京八省,已然占据了大明七成赋税。</p>

这看上去,似乎是拉着旧港一起搞大基建,但实际上谁都知道,旧港的大基建一直在用囚犯进行,朝廷根本不用投入银子。</p>

因此实际上,拿到银子的还是一京七省。</p>

合着好处尽让他们占了个遍。</p>

“旧港自成体系,瀛洲、交趾同样,实际上需要朝廷拨银子的,还是那一京十省,而朝廷也只供养得起一百万灾民。”</p>

“总不能为了一京七省,而饿死眼下正在受灾的灾民吧”</p>

“以工代赈重要的是赈灾,是保命,而不是讨论什么赋税占比。”</p>

朱由检开口,直接把话给堵死了,因为眼下的高度上升到了灾民的生死高度上。</p>

同样的,朱由检也说了朝廷只能供养得起一百万灾民,那这样的话,除非姚宗文等一京七省的官员愿意拿银子出来在一京七省修建省道,不然这件事情就谈不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