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暗流涌动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957 字 3个月前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今日粮价降至三文一斤,不要错过不要错过了啊”</p>

“诶我要一石,送到”</p>

“我也要”</p>

四月中旬的京城热闹了起来,而皇店的粮价降价更是让许许多多路过的行人停下了脚步,在皇店门口大声喊起了米面生意。</p>

“行行行都说慢点,我这纸笔记不住啊”</p>

“店里来几个人帮忙”</p>

站在皇店门口的店员无奈开口,随后他朝着店里大喊了起来。</p>

作为内城大雍时坊的西江米巷店,其规模尽管排不上京城皇店前十,但好歹也有上下两层楼,沿街三十铺门,占地接近两亩,活脱脱是大明版的百货超市。</p>

门口的店员在忙活,他们得记下每个客人所要购买的米麦数量,然后写给对方购物条,让对方去到店里写下地址,交了银钱。</p>

末了,客人带着皇店的发票离开,而收银台一旁坐着的几个伙计开始排队领取自己的派送单。</p>

皇店之所以能占据广大市场,说白了就是凭借价格低廉和服务罢了。</p>

负责派送的伙计拿着单票去到内院,然后凭借单票取货,将货品放到驴马车上,。</p>

在确认货品齐全后,派送员就拿着收货地址便开始了个人的送货之旅。</p>

对于这种“送快递”或者“送外卖”的方式,实际上在明代并不少见。</p>

早在宋代的汴梁城里,就已经有了送货上门和送外卖的行当,不过一般要人送货上门都得加钱。</p>

自然,在皇店也得加钱,不过并不像正常店铺的加价那么多。</p>

皇店走量,因此是按照距离来区分的。</p>

每个皇店都有各自的区域,正常来说在一所皇店周围五里内都能配送,配送价格统一收取五文。</p>

如果说这些规则里,朱由检是把后世送外卖和送快递的规则加入其中,那在工资上,皇店可以说要良心多了。</p>

配送伙计的日工钱是二十文,每派送一次就获得两文的配送费,等于皇店赚取三文。</p>

不过这个价格也并不夸张,因为皇店要保证牲畜的草料和照料,更何况配送伙计的工作强度,比起码头力夫那可低太多了。</p>

码头力夫一日工钱不过三十文,而皇店伙计每日最少有三十几文,多的时候五十几文也不奇怪。</p>

百姓享受了服务,皇店扩大了生意,工人赚取了工钱,朝廷解决了就业,一举四得。</p>

当然,这个时代没有后世那么大的派送需求,哪怕是人口一百三十多万的北京城,三百个皇店加起来的每月派送量也就在二十几万左右。</p>

派送费加上底薪,派送力夫的月俸基本在一两一钱到一两三钱左右。</p>

仅仅是这个派送的岗位,就解决了京城两千多人的就业问题,而这两千多人身后就是两千多个家庭,近万百姓。</p>

这仅仅是皇店岗位的冰山一角,就京城三百皇店,总共容纳了一万五千多人就业。</p>

眼下模式的皇店,是朱由检为了赚银子而创建的,但发展到了现在,皇店基本保障了地方城镇的最低工资。</p>

底薪加分成的方式下,如北京、南京、苏州等大城,皇店店员基本上日工钱最低三十文。</p>

皇店如此,其他店铺自然要稳定工钱,除非遭遇前些年那样的大旱,各地饥民无法生存,皇店主动降低工资来收纳一些饥民,不然民间店铺是不敢私自降薪的。</p>

不过这种制度,也就在城池中才管用,出了城门口,城门外的集镇就不管这些了,因为皇店影响不到他们。</p>

面对饥民,一般他们就会选择压低工钱,最低时一百文雇佣一个饥民一个月,也就是二十几斤米的价格罢了。</p>

这种情况下,朱由检也没有办法,或者说朝廷也没有办法。</p>

不过,这样的局面将会从第四版蒸汽机的研制成功而变少。</p>

“殿下黄龙让锦衣卫飞鸽传书送来了信条,请求朝廷增兵,具体的局势还需要等一个半月后小西洋的书信送抵京城才知道。”</p>

齐王府内,李若琏拿着一张纸条火急火燎的走进承运殿,在将信条双手奉上的同时,他也开口转述了内容。</p>

他躬身递上纸条的时候,身着天青色圆领袍的朱由检正在对着殿内的大明坤舆总图沉思,而王承恩见状连忙上去接过信条,交到了朱由检的手上。</p>

朱由检是皱着眉听完李若琏话的,因为眼下他有着比较棘手的事情要处理。</p>

京城的米价降价,这可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而是朱由检深思熟虑的结果。</p>

百姓们倒是因为米价下跌而高兴了,但朱由检还得为米价下跌后的一些事情擦屁股。</p>

拿到黄龙的信条,他草草看了一眼,上面没有写太多内容,只是短短一行字。</p>

南虏南侵,土人反叛,内外三十余万敌军,龙竭力守土,请中枢再增兵五万</p>

只是短短的一行字,不了解南次亚文化和莫卧儿实力的人或许会认为黄龙不行,但朱由检清楚,黄龙应该是遇到</p>

难题了,不然不会让朝廷再增兵。</p>

信鸽从小西洋到京城也就七天的路程,但信使到京城却需要近两个月。</p>

算下来,南次亚大陆的战局如何,朱由检只能在一个半月后才能从黄龙的手书和当地锦衣卫的手书中了解。</p>

不过了解归了解,莫卧儿的实力他还是清楚了。</p>

近四十万大军,财政上岁入七千多万两,坐拥十几万骑兵,上千门火炮,四五千万人口</p>

这样的一个存在,刨除科技,单单说经济和人口,也足以算作一等强国。</p>

要知道随着旱情减退,户部估计今年的赋税数额是每个月都在变高,但即便如此,以他们估计的数额,今年大明折色后的岁入也不会超过六千五百万两。</p>

莫卧儿在财政这块,比大明要富裕太多,还占据了地利,并不是一个好打的对手。</p>

当然,这是指在现有的军事装备和后勤能力下的评价。</p>

大明如果真的要增兵,自然可以再增兵十数万,但对于朱由检和大明来说没有必要。</p>

第一是大明吃不下南次亚大陆,第二是大明不可能对南次亚大陆施行血腥政策而让自己陷入战争泥潭。</p>

历史上英国没有派遣大量的军队强行征服当地,而是让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在操作,因为当地太难管理。</p>

哪怕是英国利用军队在印度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后,英国也并不想要,而是将它送给了东印度公司打理。</p>

东印度公司打理后发现,收税等项获得的利益丰厚,比做贸易来钱更快,这才有了走殖民扩张的道路。</p>

但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并不是把夺取的土地自己来管理,而是把他们交给当地的旧王公贵族来管理,自己只抓主要的军队和财政大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