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农村包围府县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807 字 3个月前

ss</p>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p>

“尚书,您回来了”</p>

“嗯”</p>

五月中,当大明东北正在进行着轰轰隆隆的百姓自主迁移,而西南筹备战事,国内又因为齐王筹备藩国而热火朝天的时候,毕自严也带着一天的疲惫返回了府邸。</p>

他的府邸并不大,在南熏坊里只算得中下,仅有不到四分地245平,却住着大大小小八人。</p>

两个婢女,一个厨妇,一个马夫,一个掌事,外加他的原配妻子和六岁的孩子。</p>

除此之外,后院的马厩还有一辆供他上朝的马车。</p>

以它正二品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来说,这样的院子与他的身份十分不匹配。</p>

“夫人和少爷呢”</p>

毕自严回到了家里,在没有听到家人的声音时,好奇的看了一眼掌事,掌事闻言也连忙回应“夫人带着少爷出去游玩了,兴许要等晚膳才回来。”</p>

“嗯”毕自严脱下了自己的乌纱帽,露出了满头的灰白头发和网巾下的细汗。</p>

他走回了后院的卧房,两名婢女跟上去为他换了一身道袍,服侍着他洗脸后离去,而他则是走到了会厅的主位坐着,手里虽然拿着一本中庸,但心思却不在书上。</p>

那掌事瞧着他手中的中庸,不免问道“尚书您似乎看这本中庸已经看了半个月了吧不换一本吗”</p>

“嗯”毕自严抬头看了一眼这个从自己青年时期就伺候自己掌事,然后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中庸,随后才道“这中庸,是怎么也看不完的。”</p>

“四书五经,以中庸开篇,全因熟读中庸,便知道了做人做事的根基。”</p>

“儒家的精神虽说是入世,但这中庸却有几分道家的精神。”</p>

“入世容易,可办事却很难。”</p>

“一个劲的埋头苦干,即便是把事情干光了,也很难说结果会如何。”</p>

“因此,若有几分道家出世的精神,才能志存高远,以坦荡胸怀而成就大事。”</p>

毕自严说这话的时候,眼神虚浮,心不在焉,而伺候了他三十多年的掌事自然能看出,因此不免疑惑</p>

“您说的这些,似乎都不是您在做的事情。”</p>

“是啊”毕自严倚靠在了扶手上“正因如此,我才佩服那种面对小事而不拘泥,遇大事而稳如泰山,对人胸怀坦荡的人。”</p>

“”听着毕自严的话,掌事沉默了片刻。</p>

毕自严的话里话外,所说的人在整个大明朝堂,实际上只有一个人。</p>

他不明白自家尚书为什么要提那个人,或许是长年累月的共事太久了,听了近日京城内的消息,有感而发</p>

“爹</p>

”</p>

毕自严刚刚感慨完,院内影壁后就传来了孩童的声音,紧接着一个头戴虎头帽,身着红衣的孩童便从因影壁背后跑了出来。</p>

他朝着毕自严跑来,见到他,毕自严脸上勉强挂起了一丝疲惫的笑容。</p>

“爹”</p>

“诶”</p>

孩童抱住了毕自严的腿,毕自严也点了点头,笑着回应。</p>

这是他仲子毕际文,生于天启五年,今年六岁。</p>

毕自严并非没有孩子,只是长子年纪轻轻早逝,加上公务繁忙,他一直没有来得及要第二个。</p>

便是毕际文,也是天启五年时,朱由检给他放了半个月假期才阴差阳错有了的,因此也算老来得子。</p>

对于毕际文,毕自严没有什么厚望,只希望他健康长大。</p>

“娘亲呢”</p>

“娘亲和李厨娘去后院准备今日的膳食了。”</p>

毕自严询问,毕际文回答,二者沟通简单直白,而毕自严闻言也将他抱到了怀里“今日出去,可有什么见闻”</p>

“有今天皇店挤满了人,好多人都在买自行车,爹,我们家什么时候买自行车还有钟表和温度计,我看其它叔伯家里都有。”</p>

毕际文一听自家父亲的询问,立马滔滔不绝说了起来。</p>

毕自严听他这么说,也看向了掌事,而掌事躬身回应道</p>

“今日月中,又到了皇店上架新货品的时候,不过今日的自行车只上架了一千辆,早早就被抢购一空了。”</p>

“百官和百姓争抢,许多百姓都没有抢到。”</p>

“既然如此,我们就暂且不要争抢了,这物件在我们手中只是消遣,对于百姓来说确实生活所依。”毕自严闻言摇了摇头,并低头看向了毕际文</p>

“你眼下还骑不了,等你比自行车高一尺,我便买给你。”</p>

“嗯嗯”毕际文习惯了自家父亲为百姓考虑的风格,况且他现在确实骑不上车,他更想的是让自家父亲骑车带自己出去,就好像其它孩子一样,坐在后排,被父亲带着出去骑车吹风。</p>

只是他也知道,自家父亲很忙,每日都忙到深夜</p>

毕际文这么想着,一道脚步声却响起,负责看门的马夫走到了院内作揖</p>

“尚书,董侍郎求见。”</p>

“带进来吧”听到是董应举求见,毕自严把腿上的毕际文抱回了地上,让毕际文心里一阵失望。</p>

“去玩吧,爹和董侍郎有些事情要聊。”</p>

“嗯”</p>

毕自严交代,毕际文也很懂事的离开,而掌事已经去和婢女准备待客的茶水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