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喜讯不喜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3798 字 3个月前

“看热闹可以,都不准闹事”</p>

腊月中旬,当徐霞客还在欧洲忙碌的时候,大明江南一带的拱卫营士卒明显增多。</p>

随着新政即将实施,加上后金被灭,这导致原本东军都督府和上直都督府放在北方的兵马开始回调。</p>

东军都督府一共四十营兵马,节制辽东,漠东,北山,东海,瀛洲,山东,浙江七省。</p>

对于七省,朱由检和孙应元的安排是六营依旧驻扎瀛洲,一营驻扎齐国,剩下三十三营里,三营分别驻守辽东,东海,北山三省。</p>

其次的漠东,山东,浙江三省则是各自驻扎十营兵马。</p>

漠东作为军事要地,负责防守北虏,驻扎十营没有问题。</p>

可是,作为关内省份的山东和浙江却也突然涌入了十营兵马,这就值得让人寻味了。</p>

十营兵马三万余人,对比曾经的三营九千余人,数量增长了三倍不止。</p>

这也就导致了,五军都督府在山东、浙江两省野外隶属朝廷的军事力量加强,威慑的意味昭然若揭。</p>

朱由检要施行新政,最主要的就是威慑地方,让地方的士绅不敢作乱。</p>

因此,不仅仅是东军都督府,便是上直拱卫营的兵马都开始回撤。</p>

上直十六卫军撤回了北直隶,关外的四十个拱卫营分为六营撤回河南,十营撤回湖广,十六营撤回江西。</p>

加上驻守在南直隶的二十营兵马,以及孝陵卫,大明对南直隶、山东、浙江、江西、湖广的兵马回驻完成。</p>

这一京四省驻守的兵马,合计是一卫六十六营,二十万五千六百四十六人。</p>

细数下来是南直隶驻兵六万六千余人,浙江三万人,江西四万八千余人,湖广三万余人,山东三万余人。</p>

对于仅有六十余府的一京四省来说,平均算下来,朱由检在每个府布置了近乎一营兵马。</p>

朱由检的目的很明确,谁敢闹事,他就杀谁。</p>

或许对于百姓来说,那在府道、县道上随处可见的操练兵马让他们倍觉安全。</p>

但是对于士绅豪强来说,此刻他们就感觉头顶被悬着一把刀,随时都有可能会落下。</p>

这种朝不保夕的日子,让人惆怅</p>

“二十九卫,二百三十八营,八十八万三千七百余兵马,居然要用近五十万布置在关内,真是荒诞”</p>

当五军都督府的布置全部完成,六部之中的许多官员都不免嘲讽了起来。</p>

作为外廷官员吃饭的大庖厨,这里的嘲讽之声也是最大的。</p>

“国朝这次颁布新政,岁入必然要跌到七千万两。”</p>

“七千万两的岁入,养军就需要花费近两千万两银子,恐怕国朝还没迎来太平,就要被几十万大军拖垮了”</p>

“听说要裁军,依我看,裁军是对的,裁十七万哪里够干脆就将四十岁以上的士卒都裁撤了。”</p>

“砰”</p>

大庖厨内,当一些守旧派的诸党文官开始暗讽,同样在外廷办差的五军都督府武官就有些不舒服了,脾气较为暴躁的人甚至拍了一下桌子。</p>

只可惜,诸党文官根本不在意,他们还在嘲讽道</p>

“有的人,花着我等文臣治理天下得来的俸禄,却还对着我等文臣肆意发脾气,莫不是要重新上演五代之祸”</p>

“哼偌大的海外都是我等打下来的,没有我们,有些人不知道还要拿着多么微薄的俸禄,暗地里偷拿偷取,挖朝廷的墙角。”</p>

“是啊,要我说,这种人就应该按照首级记军功,砍他们一个狗头,拿十两银子”</p>

“诶一个狗头怎么会值十两银子呢怕是三百文就足够了。”</p>

“哈哈说得对一个狗头三百文,杀个几万只偷拿偷取的恶犬,说不定百姓还会拍手叫好。”</p>

“要我说,锦衣卫不就每年都杀几千只恶犬吗该给锦衣卫加加俸禄了。”</p>

文臣在嘲讽,但在京中五军都督府办事的武官,基本都是燕山出身的官员。</p>

若是比诗词歌赋,他们可能比不上守旧派的文臣,但要是比暗讽,他们燕山派暗讽的话可狠辣多了。</p>

不过,燕山派武官虽然抓住守旧派文臣痛点硬踩,但守旧派也有燕山派武官的痛点。</p>

“有些人家里有偷拿偷取的恶犬不足为奇,最少恶犬还知道护主,不想有的门房,打开大门让贼寇进来,差点让家里的老爷失陷。”</p>

“大胆”</p>

听到文官居然用林丹汗入寇的事情做文章,一名正四品的都督府同知拍案而起。</p>

“人不与贼斗,走”</p>

看着人多势众的燕山派武官,守旧派官员只能灰溜溜离开,但即便如此还是放下了自欺欺人的狠话。</p>

不过被他们这么一闹,燕山派的武官们也没有了吃饭的心思,纷纷丢下碗筷离去了。</p>

这样的冲突只是整个大明的一个局部缩影,地方的士绅豪强,和有士绅胥吏家庭背景的官员们,齐刷刷的对燕山派官员横眉冷对。</p>

当然,这其中,也不</p>

乏有被收买的燕山官员。</p>

新政是肯定要试试实施的,这个是谁也拦不住的,所有人心里都清楚。</p>

如果主持新政的人是朱由校,那他们可能还有机会拦一下,但如果主持新政的是朱由检,那他们也顶多只能抱怨一下。</p>

淮北大饥案,三娘子案,陕西民变案</p>

这三个案子被论罪处死的人可是太多了,被斩首的官员首级都能垒砌出一座高塔,没有人会敢于在这个时候头铁的去找朱由检,当面指责他的不对。</p>

不仅是因为他们在道义上站不住脚,也是因为朱由检是真的会杀人。</p>

如朱元璋和朱棣颁布的一些政策一样,下面的官员明知道这些政策会影响他们,但他们还是无可奈何的执行。</p>

他们倒是想要磨洋工,但整天带着一千多号监察司锦衣卫不断南上北下抓人的陆文昭却不是那么好相与的。</p>

规定的时限到了,一旦他们解决不了朝廷下发的政策,那所有人都要被贬职一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