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三章 以身作则

家兄朱由校 北城二千 4221 字 3个月前

四月,南直隶一带,大旱不雨,飞蝗蔽天。官令捕之,日益甚。米价每石银三两,民间以糟粮腐渣为珍味,或食树屑榆皮。万岁下旨令各处设厂施粥,吃者日数十万。</p>

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一带,大旱,蝗虫起。</p>

给事中左懋等上疏“六月癸酉,两京、山东、河南、浙江旱,蝗,多饥盗。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饿迁徙,路上尽为盗者。</p>

七月,正直炎热夏季,可是随着一份份奏疏被王承恩念出,坐在承运殿内的众人只觉得殿内气温骤降。</p>

这是朱慈燃第一次经历全国半数以上百姓遭遇大饥,并且百姓已经无以为继的情况。</p>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他下令禁止大规模放出平抑粮开始。</p>

他坐在殿内的位置上,眉头有着一抹难以消散的忧虑,四周坐着内阁、都察院、六部等十数名大臣。</p>

关键时刻,大明朝还是得让朱由检顶上,而此刻的朱由检面对这份份奏疏,他的心思却不在这上面。</p>

坐在位置上的他看了看奏疏,又看了看殿内众人,脸上略有不满。</p>

他清楚得很,这群阁臣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没有给出办法。</p>

因此,朱由检将奏疏丢在了自己的桌桉上,那奏疏落在桌上的声音,让阁臣们心里一紧。</p>

“内阁、六部、都察院,你们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吗”</p>

朱由检的口气带着几丝质问,内阁首辅孙承宗闻言也作揖代替众人回答道</p>

“我等皆以为,开放常平仓为最快之解决办法,其次在旱情各地可修建堤坝,水渠。”</p>

“如眼下,黄河、长江水位降低,可以趁机在黄河、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加修堤坝,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防洪,结合隔堤、滚水坝、减水坝闸来以工代赈。”</p>

孙承宗提出的办法,就是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的“束水冲沙法”,这一方法朱由检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后世,都对其了解甚多。</p>

这个办法,也是后世治黄最管用,且成本最低的办法之一。</p>

眼下趁着大旱来修建堤坝,达到旱灾之后可以治理黄河,旱灾结束前以工代赈的一石二鸟,确实是一个眼下很好用的办法。</p>

孙承宗他们的顾虑,应该是开放常平仓会影响移民的事情。</p>

毕竟有了粮食,有了活路,那许多人便不会再想移民了。</p>

“眼下江南三省,有多少百姓还在移民队伍的行列”</p>

朱由检没有直接回答办法是否可行,而是询问江南三省的移民数量问题。</p>

“眼下,尚有七百余万百姓等待迁移,他们以各地港口、码头粥场为食。”</p>

孙承宗先回答,而后朱由检再询问“三省人口数量如何”</p>

“这个”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孙承宗自然不知道很详细,毕竟三省人口每天都在变动,因此他看向了户部尚书李长庚。</p>

李长庚见状,也当即作揖回答道</p>

“刨除等待迁移的七百余万百姓,南直隶百姓数量约两千二百余万,浙江一千八百余万,江西一千四百余万。”</p>

“具体的各省百姓数量难以回答,毕竟眼下大灾之年,人口流动性太大。”</p>

李长庚的回答,让众人直面了天启一朝江南三省的人口情况。</p>

当然,这肯定不是绝对的,因为以眼下这个时代的科技和行政力度来说,很难精确统计每个省到底有多少人。</p>

不过,哪怕是估判,三省人口也接近五千五百万之多,而眼下大明人口虽然已经快接近一亿九千万,但刨除两千六百多万的少民,汉人也不过一亿六千多万罢了。</p>

明朝建国开始,这三省人口便占据大明三分之一人口,到了眼下,已经几次迁移,结果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p>

这还是有七百万未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这七百万百姓有了吃的,不想迁移了,那三省人口又会回到六千二百余万。</p>

“天启一朝,三省对外迁移了多少人口”朱由检拿起茶杯润了润喉咙。</p>

“约一千三百余万,其中江西迁移最多,为五百万,南直隶次之,为四百余万,浙江最少约三百余万。”</p>

李长庚老实把户部对三省移民情况说了出来,算下来,三省过去二十年,平均每年迁移六十万人口,摊下来就是每省二十万人。</p>

“北方各省开放常平仓粮,皇店贩卖过后,去除成本后将银子交给户部、工部修建堤坝。”</p>

朱由检对北方解开了朱慈燃政策下的常平仓政策,但这并不代表朱慈燃常平仓的政策无功。</p>

为了安抚朱慈燃,朱由检也对李长庚询问道“自太子常平仓之政下发起,至上月,国朝一共移民多少”</p>

“诸藩约六百万,尚有三百六十余万未迁移。”</p>

“对海外诸监察司、诸省约三百八十万,尚有一百一十六万未迁移。”</p>

“对中原以外省份约四百五十余万人,对中原西南一带约一百六十余万人。”</p>

“新政二十二个月,约</p>

让一千六百万百姓迁移各地。”</p>

李长庚报出了朱慈燃那毁誉参半的功绩,对百姓来说,这功绩暂时是毁,但对于未来的他们来说,那是誉。</p>

大明这些年所经历的旱情,远超清代的丁卯奇荒,但逃荒数量却远远不足,说白了还是朱由检当年太过仁善。</p>

如果他也学朱慈燃这样,早早狠下心来,那恐怕眼下江南三省的人口会不足五千万。</p>

“太子此次之政,从长远来看,于百姓,朝廷都有益处。”</p>

朱由检给朱慈燃的新政定了调,那就是肯定了他做这件事。</p>

“江南三省,还需要维持新政,同时皇店暂停商贸,将船只用于尽可能的迁移人口。”</p>

“秋季到来,蝗灾还会继续爆发,届时恐怕许多百姓都得流离失所。”</p>

“抓着这个机会,将江南三省的百姓尽可能迁移海外,尤其是以麓川、瀛洲、交趾为主。”</p>

“此外,开放瀛洲女子迁移大明各地的新政,只要她们愿意迁移各地,可以将手中的一亩薄田换成三亩水田。”</p>

朱由检要准备解决瀛洲人口的占比问题,眼下大明经过两年迁移,瀛洲汉人数量依旧不足三百万,而瀛洲人口却反而回升到了一千三百万。</p>

尽管说有二百余万汉人与瀛洲女婚娶导致二百余万瀛洲女开始汉化,但剩下还有一千一百余万瀛洲人。</p>

其中有六百余万瀛洲女,而未曾婚配的有三百余万。</p>

将这群人迁移出去,瀛洲本土人口会下降到一千万。</p>

之后挤进的汉人也可以再增加一百万,达到四百万之多。</p>

在杨文岳看似“不偏不倚”的政策中,瀛洲人口占比会逐渐降低,汉人会占据主导地位。</p>

瀛洲如此,麓川也是如此。</p>

眼下只要解决了瀛洲、麓川、旧港、交趾的人口问题,让汉人数量达到五成乃至六成的地步,那当地成为华夏基本盘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p>

不过话虽如此,但想要完成这件事情,还是需要花费数十年苦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