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页

隐凤朝阳 看泉听风 991 字 2022-11-10

谢知道:“醒掌天下权,任谁体会了这种感觉都舍不得放弃,而且她能退,她身后那些人能退吗?”太皇太后能登顶,当然不能仅仅靠自己,她身后还有很多人,有时候英雄末路真的只是末路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最后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已。

或许皇后权利不比太皇太后,可一个得宠、而且娘家得力的皇后,必然会分走太皇太后手中的权利,当惯老大的人谁愿意当老二?而且太皇太后或许可以允许拓跋曜立别的女人为后,但她肯定不想要自己这样的皇后。

莫说太皇太后不想要,就是跟着太皇太后那些人,心里哪个没想法?谢家底蕴虽然不及崔家,但人才比崔家多,一旦谢知这样的女子入宫,对谢家来说无疑是如虎添翼。祖父只是太皇太后集团中的小后辈,走在前面的那些前辈,又几个愿意他将来越过他们?

“就算没有太后,宫里的那些嫔妃也不会愿意我入宫,就算她们没有决定权,但她们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陛下,上有太皇太后的意图、下有嫔妃的推进,陛下真会愿意为我,跟太皇太后硬对上吗?”就算是亲政,拓跋曜都是用利益交换手段得来的,他又怎么会为自己对太皇太后施展强硬手段?

谢简问:“那如果太皇太后不在,你又准备如何?且你如此行事,是想绝自己后路?你不想再嫁别人?”

“离太皇太后不在,还不知有多少年,如果是十多年以后,我都是二十出头的老女,届时陛下子嗣满堂、妻妾成群,能不能记得我还两说。我哪里能想这么远的事?我是没准备再嫁人,想要得到,必然要先舍得,天下哪能事事占便宜?如果等太皇太后离开,陛下还念着我,我倒是可以在道观招待他喝杯茶。”谢知为了能说服祖父也是违心了,硬说自己二十多岁就是老女,她当初奔四都觉得自己是少女。

谢简勃然大怒:“荒唐!我孙女岂可做外室!”她在道观招待拓跋曜喝茶,两人就算是清白也说不清了,谢简怎么允许孙女堕落至此?

谢知微微一笑:“所以大父愿意帮我吗?”她当然不会做外室,外室在古代就是实打实的小三,任何人都可以看不起外室,谢知怎么会允许自己沦落到这地步?她要做拓跋曜的朱砂痣、白月光,而不是蚊子血、白饭粒。

“你还有什么底牌?”谢简明白自己已无法彻底掌控孙女,除非他能狠下心现在把孙女现在的羽翼折断,可看着眼前这神采飞扬的孩子,谢简又狠不下这个心,算了,比起让她入宫,或许让她留在谢家更有利。

“我有一种五十天可以成熟的稻种。”谢知说,“我本来想过几年再推出这种稻种,可后来想到我的身世,我又改主意了,或许再等过几年更好。”谢知一开始找占城稻,真得完全没有任何私心的,后来因为有了私心,她一时激动,想借占城稻扬自己名声,可等冷静下来,她才发现这法子不可行,她要真推广了占城稻,她只能入宫了。

她梁国公主的身份、加上占城稻的宣扬者,她除了进拓跋曜后宫,没有地方可以进去,而现在她好歹还有退路。毕竟纺纱织布无关国体,尤其是在现在粮食还不能填饱肚子的当下,想靠改进纺纱织布机促成棉花革命是完全不可能的。明朝能有棉花革命是因为他们那时候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在完全没有明朝那时候的条件。

谢简脸色变了又变,冷哼道:“总算没有傻到底。”他看着孙女,“你就这么点计划?”

谢知说:“这点计划就有五成的希望。天下哪来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五成的希望,足够我冒险了,实在不行,我还有还有最后一条路——死遁。”

“胡闹!”谢简想都不想呵斥道:“你不怕假死变成真死。”

谢知轻笑:“我敢做这件事就不后悔,真有什么后果,也由我来承担。”

谢简看着孙女,“你都决定了?不反悔了?”

谢知说:“开弓的箭怎么可能回头?”

虽然不愿意,但谢简不得不承认,他那么多子嗣中最像自己的居然是女儿和外孙女,她们是天生的政客,有政客的谨慎,也有政客的决断或者说是疯狂,谢简心中轻叹,本来他是踏踏实实的走太傅、外戚的路线,但是他没想拓跋曜居然会堵死这条路。

他想要阿菀殉葬,也是防着他们,防着谢家。因为他觉得谢家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崔家,或者是比崔家更厉害?所以他只愿意封赏谢家爵位,下降公主,却不愿意让谢家有个太后。谢简沉默良久对谢知说:“你那种子给我一份。”

“今年的良种我都让三姨带去梁国了,三姨会分出一半给族爷爷,不过为了让族爷爷相信,还需要祖父一封手书。”谢知说,她早知道祖父跟梁国谢家有联系,谢家在梁国虽被打压再三,可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谢家也不算彻底没落,她想要在梁国发展,谢家是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

谢简问谢知:“你养了很多死士?”

“没有,我没有养很多死士。”谢知只养士兵,不养死士。

谢简知道自己已经管不住孙女,没有自己,她爹留给的那些死士也会替她打点一切,谢简暗忖,恐怕萧赜都没想到自己留给妻女保命的死士,会被自己女儿利用得如此彻底,就算是谢简都忍不住暗忖,如果萧赜没死该多好,有阿镜和阿菀在,谢家又何须自己如此殚精竭虑?

“以后你准备怎么办?”谢简轻敲茶案,“仙姬的名声必须到此为止。”再下去就过头了,皇帝也不会允许。

谢知说:“我也准备到底为止,陛下也不许我再看道教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