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页

他从来没想过,有人竟会解剖3000次的上肢。

更想不到,解剖3000次以后的手部医学世界,如此的清晰。

解剖3000次是什么概念呢?

假如每天解剖两具尸体,解剖3000次需要1500天,得5年不休息不请假的呆在解剖室里,还得有那么多的尸体给你解剖。

事实上,即使是专业解剖尸体的法医,二三十年的职业生涯下来,也很少有解剖过3000次的,特别是考虑到新人期间的解剖数量和质量要大打折扣,正常地区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数量不足,完成3000次解剖,对于大部分的法医或医生都可以说是遥遥无期的目标。

历史上,新维也纳学派的老大罗基坦斯基据说完成了3万例解剖,从1827年10月到1866年3月,用了39年。那段时间,也是人类解剖的高峰期,罗基坦斯基是专业的病理解剖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就是解剖,他的工作就是解剖,他有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的助手和学生负责解剖,还有时值巅峰的维亚纳大学背书。

在罗基坦斯基逝世差不多150年后,医院和大学已经很少进行解剖了,大学是解剖不起,尸源的价格贵的离谱,且供应不足,每年能有200位大体老师(遗体),就自称奢华了。

医院一方面感觉自己不需要,也懒得安排人手去劝说家属并实施解剖,另一方面,现代尸体解剖的结果证明,有三分之二的死亡病例与诊断错误有关,医院也担心招惹诉讼。

因此,21世纪成长起来的医生,参与的上肢解剖别说是3000次了,就是300次,都难能可贵。

应该说,3000次解剖的经验,已经可以看做是行业顶尖的标杆了。

就凌然的感觉,3000次的上肢解剖的经验,获得的难度,应当与完美级的徒手止血相当,都属于一名医生穷极一生,全身心的投入一辈子,才能获得的知识。

而就用途来说,除非凌然有朝一日冲上战场,否则,手部解剖的经验或许更有价值?

不过,这样的类比也不正确,手部的局部解剖的应用范围偏于狭窄,或许,这才是中级宝箱是中级的缘故?

凌然各种想法纷至沓来,很快放弃,他给自己倒了一杯清水,坐回到椅子上,再对着阳光,竖起自己的双手,默默的打量起来。

此时,他看到的是一双手,他的脑海中,却已经涌现出了无数的细节:

完美的掌骨,完美的指骨,完美的鱼际肌群,完美的小鱼际肌群,完美的蚯状肌,完美的腕掌侧横纹,完美的掌远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