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页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1625 字 2022-11-11

沈哲子明白,老人家这是用人生最后一点光辉,再扶植自己一程,将一生积攒的人脉、声望和政治遗产,转交到自己手中来。至于沈哲子最终能够继承多少,还要看他自己的努力。

中秋过后,年过古稀的纪瞻,终于油尽灯枯,于家中与世长辞。

纪家自是满门悲痛,尤其纪友这个未及弱冠却至亲全无的少年,更是痛哭流涕几近昏厥。沈哲子心中也异常悲痛,这位老人家缠绵病榻经年,人生最后时光都不得安宁,为沈家保驾护航,渡过难关,可谓大恩。

尤其对沈哲子个人而言,这位身负国士之名的老人,将一生最宝贵的积累分享给自己,这一份赏识和厚遇,实在是沉重的令他无法偿还。

历经旧吴,横跨两晋,历八王羯胡之乱,览衣冠南渡之悲,这位老人家人生轨迹可谓跌宕。或许囿于时代的局限,没有超出格局的眼光看到历史推进的脉络,但一生克己律行,功存社稷,不负“士”之名,可谓无憾。

作为纪瞻弟子,沈哲子服齐衰之礼,仅次于至亲的斩衰,这也是纪瞻临终的交待。虽不入五服血亲,但却有传道厚恩。

薪火不灭,代以相传。

第53章0053 京口乱象

时入十月,已是深秋近冬。

逝者已矣,生者仍要继续。

再浓烈的悲伤,都有衰减时。沈哲子从头到尾经历了纪瞻的丧礼,小殓、大殓、朝夕哭奠、迁柩、虞祭,至于最后的卒哭。这一整套流程,完成之后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

这个过程中,沈哲子感受最深的还不是繁重的礼节对人的折磨,而是时下士人敏感哀伤的意趣,以及不加节制的沉湎其中。

纪瞻生前即享盛名,丧葬更是轰动三吴。不乏人奔赴千里前来祭奠,嚎哭声闻于野,更有甚者呕血而泣,昼夜悲戚。

沈哲子同样很悲伤,但表达悲痛的方式有很多种,这种不加节制的宣泄与其说是怀念死者,不如说是感怀自身。既然心知世事艰难,人生不易,宜当自勉,长久的沉湎又有何益?

卒哭即毕,仍不乏人上门吊唁,不过是更加重亡者亲属的情感负担。沈哲子眼见着纪友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变为形容枯槁,日渐消瘦,又因服丧期间饮食的节制而营养不良,几乎已经站立不稳,每每待客都要人在旁扶掖,甚至偶有昏厥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