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7页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1866 字 2022-11-11

这一次的收复襄国,还不同于此前奋武军那一次攻克。那一次奋武军不过一路游师,所趁侥幸,即便攻克襄国也难长久的据有,甚至之后险些不能全军撤回。因此洛阳行台也并没有大肆宣扬这一桩功事,影响只局限于行台内部并王师部伍之间,只当作一场为北伐助威壮势的事迹。

可是这一次,行台沈大将军亲率王师甲士数十万计,数路大军齐头并上,为的就是彻底扑灭羯国,再塑诸夏天威!因此,当这一桩战果传回时,行台也不再控制消息的传播,甚至由官方主动组织盛大的庆贺典礼,可谓是士庶咸乐,万众欢腾。

对于行台而言,中路军能够赶在新年之前收复襄国,得创这一壮举,也是正合其宜。要知道行台虽然积蓄数年,但想要维持几十万大军北伐作战,且要维持王师大军无论军备还是用度都保持水平以上,耗用也是惊人,对于行台治下疆土民生不可能全无影响。

如今盛大军功传回国中,无疑在告令士庶民众,他们过往这一年节衣缩食、用度省俭是有价值的,王师不负厚望,河北连战连捷,羯国行将覆亡,生民止戈,盛世未远!

而在这万众欢庆的氛围中,江东民众特别是三吴人家,无疑是最为振奋的。

若按照旧年那狭隘的地域观念,江东土著人家对于北伐战果如何是不怎么感兴趣的,无论兴亡也罢,与他们关系都不大,中朝统一以来,吴人向来都是后娘养的,既没有途径、也没有兴趣加入到天下大势的变革中来。

北方那些冠带门户,向来鄙视吴人,哪怕被胡虏驱赶如丧家之犬退居江东,仍是高高在上,穷凶极恶的侵吞抢夺他们的乡资乡产。真要讲到面目可憎,这些北地伧子在吴人看来,较之肆虐北方的胡虏并不可爱多少。

可是如今却不同,因为执掌国务、主持北伐的沈大将军,正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吴人子弟,是他们三吴人家英流翘楚!而在沈大将军的带领之下,吴人也终于感受到那种引领世道变革乃至于主导大势流转的壮阔大气,天下大任,舍我其谁!

而且除了沈大将军这一绝对的领导人之外,无论是行台的秩序创建,还是征杀于前线的北伐王师,这当中吴人门户无不深刻介入其中。可以说,早前中兴建制前后,吴人门户有多闭塞或抵触侨人南来,如今便多踊跃加入轰轰烈烈的诸夏复兴浪潮中!

这是长达数百年,乃至于亘古以来吴人被压制蔑视的民心士气积怨勃发的一个集中喷涌。他们未必是要与北方人物争个孰强孰弱,只是为了向天下人彰显,江东绝非南夷化外之地,诸夏筋骨,我亦能当!

而在沈大将军带领他们达到的这一世道地位下,甚至就连旧年吴人所津津乐道楚霸王项羽麾下江东子弟,都要相形见绌。项羽仍是亡楚劫余,而沈大将军则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江东子弟。江东子弟,自有豪勇,无需再为远客效死嗟叹!

这种喷涌而出的地域自豪与热情,一旦爆发出来,所显露出来的便是吴人近乎群体性的癫狂,对于北伐支持力度之大,更是冠绝行台治下所有境域!

在从年初行台调度各方物用、筹措北伐大军给养开始,这种风潮便已经初露端倪。在行台治下特别是商贸群体中,吴人无疑占有极大的比重。无论任何时期,商贾都不是讨喜的群体,重利轻义、锱铢必较之类的指摘更是不绝于耳。

而在过往这一年中,吴人商贾们就像是脱胎换骨,言必称义,行迹也是多有可表。但使家存一米一丝,不使北伐江东子弟陷于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