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 格局大一些

接收大晋疆域,派遣基层官吏,规划各项建设事宜。

杨辰在封丘一直呆到了年底。

因为有了硫化橡胶,杨辰这些年培养的技术人才也越来越得力。

当然,很多项目都少不得他的点拨。

热电厂有了,灯泡也发明了。

第一批建设的就有邯郸,大名、幽州、太原,封丘、飞燕城,徐州和建康、成都,番禺。

杨辰手头有八十万建设大军,想干什么都速度飞快。

当他离开封丘的时候,这座两朝古都成了真正的不夜城。

老百姓用上电灯还不多,安装需要过程。

但主要大街上的路灯都通了,宵禁也取消了。

老百姓欢呼雀跃,感觉改朝换代也没啥大不了的。

至少,大明帝国带来的改变,堪称日新月异。

城里的马路拓宽了,下水道翻修了,路灯有了。

外面去哪儿都是笔直的水泥大道。

即便你想去飞燕城或者京南五县,也不再有人阻拦。

全国都统一了,那还有啥国中之国?

大晋的很多苛捐杂税取消了。

老百姓不需要卖了粮食用银钱缴税,让粮商和官府白赚。

新的大明官府抓得很严。

没有徭役,按照田亩结算,三十税一。

士绅免税的特权也没了,有多少田交多少税。

更让普通百姓拍手称快的是。

整个大明朝都得交商税了。

年营业额超过三十两,你就得交一两,谁也逃不掉。

金银珠宝等奢侈品,还得十五税一。

以往你有冤屈,只能去一个衙门申诉,比如县衙什么的。

小老百姓总难逃过官官相护。

可现在不行了。

每个县还有督查科衙门,县令都管不着。

据说,暗地里还有情报部对内调查局监视呢!

你要是真受了委屈,只管满大街吆喝去。

保管有人暗中帮你伸冤。

拿摄政王杨辰的话说。

这天下,再大的官,能大得过他和司马飞燕?

因为,督察部、情报部都是对他二位负责的。

朝廷的军政部、民政部都得接收监察。

谁敢胡来,鱼肉百姓,两位摄政王的刀可锋利着呢!

没看到那些士绅都不敢蹦跶么?

据说,大明帝国三百万大军都是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