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三十三章 激斗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075 字 2022-11-21

汴梁,比武招亲大会现场。

且说陆垚在参加比赛之后终于开始有所行动,在此之前都是跟在方庄的身边,一言不发,而现在,面对着那个小队的两个高手,陆垚也不能坐以待毙,他以金羽的身份,还有小胖,开始对其中一位发起了主动进攻。

“这金羽戴的面具,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

在此之前,金羽此人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不管是曹国舅还是韩永合,亦或是晏殊和富弼,都觉得此人只不过是方庄身边的一位打手罢了。而现在,等到金羽真正出手的时候,他们这才有机会好好观察一下这位戴面具的男子的身形。

韩永合的目光一直聚焦在金羽的面具之上,却只觉得之前好像见过这面具。

“这面具上刻画的,不是跟狄青将军戴的面具一样么?”作为崇尚武艺的曹评,对于武将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厚,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年少时的狄青,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乡里很多少年都慕名来投靠,算是乡里的扛把子。不过,人在江湖混,哪有不挨刀。没过几年,狄青就因为罪受鯨面之刑,被刺配参军。这种刑罚就是在脸上刺字,然后用墨水凝固,防止罪犯逃跑。这个疤痕,伴随了狄青一生。

当时西北地区动荡,李元昊频频带兵闹事,宋朝发动青年到边疆支援,狄青也应征入伍。在军中做小校时,狄青惹过事,但知府看他是个人才,便放了他。

战争的日子是苦的,两军持续交火,觉都没睡好。但是战争却让狄青更进一步走近历史舞台。经过宋夏之战,狄青一战成名。

狄青勇武过人,是将帅之才。而且为人谦逊,做事缜密,有君子之风。德才兼备的年轻人自然是讨人喜欢的。

战争期间,经略判官尹洙和狄青见过几面,每聊起军事,都不禁赞叹狄青的才华。尹洙不仅欣赏狄青,还将他引荐给自己的朋友 和 。这两位大宋 在宋夏战争期间,一同担任经略副使,改革 务。

尹洙可说是狄青的伯乐,后来他病死在外,狄青便全力周济他的家属。但是,狄青肯定没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会迎来和尹洙相似的命运。

范仲淹认识狄青后,对狄青钟爱有加,教他读《 春秋》,说道:“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从此以后,狄青发奋读书,学习工作两手抓,逐渐学习了古今兵法。

在边疆十余年,狄青战功卓著,历任节度使、知州,调任中央后任枢密副使。两宋军权分立,枢密院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 旨意,拥有全国军队的调兵权。可以说,狄青已是处于人生之巅。

皇佑四年,广源州侬智高起兵造反,岭南一带动荡。文官孙沔和狄青带兵一同南征,狄青担任主帅,战略谋划全出自其手,尤其昆仑关一战打得非常漂亮。但是,战后论功行赏,狄青却全身而退,全权交给孙沔。孙沔是一个人品很差的人,沉迷女色,多次夺人妻,这些事儿还记在正史中,看到狄青这么高风亮节,自愧不如。

此战中,部下曾发现一具穿龙袍的无名尸体,都以为这就是叛军首领侬智高。狄青表示,无凭无据,自己宁愿相信侬智高已经逃跑,也不愿意以此邀功请赏。

狄青身居高位时,有人自称是狄仁杰的后裔,到狄青府上攀亲戚,还吹嘘狄青是狄仁杰的后代。狄青出身贫寒,自己不愿攀附名门,就笑着说自己是普通人家,怎么敢高攀狄仁杰。

可见,狄青是个老实人。官场上,老实人是要被欺负的,老实的武将就要被狡猾的文臣欺负。更何况在 ,“重文轻武”的思想贯彻始终,武将的地位一向十分尴尬。

北宋王铚的《默记》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次, 欲选善射者与契丹使者比射箭,入选者待遇丰厚, 出身的文臣陈尧咨,恰好是个技艺高超的弓箭手,响应真宗之命,去和契丹人比试比试。结果,他母亲一听就火了,骂道:“你一个状元,入朝为官,现在居然贪图武官的俸禄,丢不丢人!”

这个故事反映了宋代社会普遍认同的“重文轻武”的价值取向。当初, 以殿前都点检之职掌控 精锐部队,最终通过兵变夺取政权。他本人深知军权掌握在外人手中有多么危险,所以极力削弱武将权力。 即位后,更是明确“重文抑武”的方针,先是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科举人数扩招。

整个朝堂,都是读书人的环境,让狄青这样身居高位的武将非常犯难,抵挡住敌军的刀剑,却抵不过文臣们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