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三章 下半场的对决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210 字 3个月前

汴梁,陆府。

陆垚和韩韫玉还有曹菡聊天的场景,自然是被陆盱和言氏知道了,在知晓他们几个要在房间当中用餐后,陆盱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现在陆垚已经成婚了,他的事情大多还是由他自己做主,自己不要多加干涉。随后,就带着言氏去吃午饭了。

说到这里,其实不管陆垚有没有穿越过来,陆府这一日三餐的规距都是没有变化的,单就是这吃食还有一日三餐的规距,就已经让一些寻常百姓人家比不上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一日三餐都是习以为常的事,而在中国古代,一日三餐却是普通难以奢望的事,就算在当时的盛唐,百姓都只是一日两餐,士大夫一日三餐,皇帝一日四餐。

而两宋在中国饮食史上是一个历史性转折时期,百姓的食物也这个时候开始从匮乏走向丰富。良种水稻的引进、南方地区的农田开发和技术的提升,让人们获得了自然的馈赠,平民的饮食习惯也从一日两餐变成了一日三餐制。

在经历了战争和饥饿,宋朝营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有时间和食物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食物的方法,发明各种美食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

在宋朝各行各业相比前朝都有质的发展,所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般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代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饮食超越前代。

宋朝人在前人使用煎煮炸炖的烹饪方式,还普及使用了新的烹饪方式,也是至今都很流行的烹饪方式,炒菜的方式。实际上炒菜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没有大规模普及,仍然使用的是煎煮炸炖的方式。

由于宋朝铸铁技术的发展,炒菜这种烹饪方式在宋朝才大规模普及起来。

宋朝以前,我国的铸铁和提炼铁的技术落后,人???????????????们常常用青铜和陶土来铸锅,但青铜器价格较昂贵,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东西,所以炒菜这种方式难以普及到普通人家中,只有在宋朝煎炒烹炸才基本完善。

汉人作为农业民族,五谷在饮食中占据主导地位,宋代没有玉米和白薯等作物,北方人的粮食以粟小麦为主,南方人的粮食以水稻为主。宋朝早期,无论南北方,宋朝的群众都偏食面食,因此民间主食主要以面食为主。

宋人对饮食十分挑剔,还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宋朝的大街小巷中,不仅有几十家著名的酒店还有形形色色的饭店和小吃店。

红烧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红烧肉油而不腻、酥而不烂、入口即化的感觉,红烧肉的做法将猪肉中的油腻完全去除了,留下了醇香的美味。

东坡肉在中国传统菜式中十分有名,无论是婚丧嫁娶,宴席上总少不了这道菜,虽然如此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道名菜是著名宋代诗人苏轼在黄州发明的,被人们称为"东坡肉"。

想必,苏东坡除了写诗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亲自做些吃的,在被贬黄州的落寞日子里,苏轼被这每天一碗的东坡肉抚慰了。

再者就是火锅,如果不是陆垚穿越过来的话,那么这火锅在宋代后期,也是可以得到大发展的,只不过,宋代人对火锅的涮品种类和现代也是有些不一样。

好比苏轼晚了一百年的南宋人林洪,是宋朝的一位美食家,林洪的美食著作《山家清供,记录了山野产的野菜、动物为原材料的食物。

古代丰富的山珍野味是大自然给予的馈赠,林洪曾在山中捕猎,捕到一只兔子,但山里却没有厨师,只能烧开水把片成薄片的兔肉放进去,沾上酱料,刺激着味蕾。

被林洪称为"拨霞供",随后"拔霞供"从乡野中传入市井,人们从中获得灵感,将"涮"与火锅结合在一起,传到现在,被称为"涮火锅"。

油条一种利用高温在油中迅速膨胀,是中式早餐中最传统的小吃。相传油条跟宋朝的一个奸臣秦桧有关,当时栽赃陷害抗金名杀害岳飞,宋人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秦桧的愤慨,将面团米粉成秦桧的模样放进油锅里炸,以此来表达愤怒。

所以炸油条也叫"炸油桧"。汤圆,每年新年必吃的甜点,用糯米面包裹糖馅放进水里煮,宋人用吃汤圆的方式,含蓄的表达相思之情,期望与亲人团圆相聚。

一个地区的饮食代表了一种文化,虽然唐朝很繁华,但宋代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可见,宋朝的烹饪技术就已经相当高超,现在厨师所具备的烹饪技能,在宋朝就已经成熟起来,对吃的讲究也推动了当时餐饮业的繁华,也带动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

因为历史因素,宋朝在时间上被分为两段,南宋和北宋,这也导致了南宋和北宋饮食上的特色,即南北菜系的融合。

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汴京,人口多对食物的需求量大,南方的烹饪技术也流传过来,各地的川菜、北方菜、南方菜都竞相开放,极大的促进了饮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