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四百九十九章 闲聊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285 字 3个月前

汴梁,皇宫。

赵祯这边到现在一共面试了四个考生,其中有三个让他都不是非常满意。而这三个里面有一个,还是之前欧阳修他们极力推荐给自己的人。是自己设计的这个考试形式出现了什么问题?赵祯并不这么认为,他知道,自己需要临场发挥非常厉害的家伙,朝廷不能只靠那些读书死记硬背做官的人。这是赵祯想要改变这个考试形式的真正目的。其实赵祯早就有这样的想法, 真正推动他,让他狠下心来,决定做出这次改变的,其实是陆垚举办的这个新蹴鞠大赛。

通过这次比赛的成功举办,赵祯觉得,其实适当的时候做出一些改变,推出一些新的东西,还是非常合适的。所以,他才决定前两天将那些考官们都召集过来,决定改变了这次考试的形式。

当然了, 虽说形式改变了,但是赵祯还是和这些考官们研究了一下,自己今天需要问的问题。很简单,换句话说就是将本来要当作作文题目的东西,由自己以问话的方式询问出来就行了。

但是赵祯不知道的是,这些考生们每天沉醉于看书和死记硬背,要让他们下笔写东西还行,但是到了真正考验他们说的时候,紧张加上思路混乱,说出来的答案基本上是语无伦次。

所以,前四个人当中,有三个人赵祯都没有相中,他甚至出现了,如果照着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会不会最后这次殿试能够通过的人寥寥无几的想法。

当然,这四个人当中还有一个,那人应该算是个另类,虽说是给出了赵祯答案,但是也没有说赵祯什么好话,反倒是给了赵祯这个君王各种批评。

不用说,那人就是苏辙了。真正的历史上,苏辙是通过文章痛骂了赵祯的罪过,而今天,赵祯问出的话题依旧是那个,苏辙给出的答案基本上也差不多,只不过,赵祯换了问答的形式,苏辙的回答形式自然也不一样,几天的苏辙,可以说是当着赵祯的面将赵祯痛骂了一顿。赵祯久久反应不过来,不过一开始确实是觉得有些气愤,险些就让手下将苏辙给抓起来了。然而赵祯最后还是克制住了,让苏辙离开后,自己仔细回味了一下他刚才的发言,觉得其实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北宋开国至今,为什么一提到要打仗,和其他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大家都会表示出担忧呢?并不是国力不行,作为君主重文轻武,的确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就是拉帮结派的问题,也必须要解决。

苏辙说的条条在理。只不过是言语之间有些过激罢了。和那些语无伦次,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己提问的考生比起来,苏辙可是要强得太多了。

所以,在五号考生,也就是陆垚入场的时候,其实赵祯还是在思考苏辙刚才说的话,有些没有注意到陆垚的存在,他背对着陆垚而立,欧阳修见状,于是咳嗽了一声,说道:“陛下,五号考生到了。”

赵祯这边这才回过神来,转头一看,这五号考生不是别人,而是陆垚。

“陛下。”陆垚本来想用轻松的语气跟赵祯打招呼,不过仔细想想,这毕竟是殿试现场,所以陆垚行礼,十分严肃的说了一句。

赵祯见是陆垚,也算是松了口气,随后招手让欧阳修出去了。

随后,赵祯便开始了对陆垚的问话。他所问的前几个问题,其实陆垚都算是对答如流。相比起是考试,还不如说就是闲谈,赵祯问起了陆垚对新蹴鞠、足彩之后的想法。还有就是宋夏之间局势的判断,其中也问了陆垚,有没有兴趣亲自去到前线带兵打仗。陆垚对此倒是没有拒绝,他其实知道,从自己那天晚上在樊楼夜宴,给出了针对宋夏战争的看法之后,赵祯是一定会派自己去到边关的。既然如此,还不如自己主动表示要好一点。

陆垚心中算着时间,这几个问题过去,基本上也就过了十分钟了,虽然说时间不算长,但是相比起之前的四个考生,时间已经够久了。

赵祯自然也知道,于是就问出了陆垚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针对苏辙刚才的发言,希望陆垚发表一下看法。

当赵祯和陆垚说苏辙发言的时候,陆垚其实早就知道苏辙会说什么,于是他也没有多做回答,只是说了简单的四个字。

“忠言逆耳”。

随后,没等赵祯再次说话,陆垚便举手示意说自己回答完毕了。接着,他就被带离了考试现场。

“他怎么进去了这么长时间?”外面等待的曾巩问了问旁边的苏轼,说道。

苏轼微微一笑,说道:“陆垚这样的人得到皇上的赏识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所以,你看他进去了一刻钟的时间,这个时间要比之前去考试的所有四个考生加在一起的时间都要长,所以,他应该是肯定能通过的。”

陆垚出来的时候,脸上依旧是面无表情,不过,他倒是从在场的其他考生眼中看出了一些惊讶和佩服,他们的意思是说明,陆垚应该是已经通过了殿试。

“看来,他是肯定可以去琼林宴了。”苏轼看着陆垚离开,说道。

“你好像十分憧憬琼林宴啊。”曾巩知道,对于苏轼这样一个喜欢喝酒的人来说,那琼林宴自然是十分诱人的。

“琼林宴”是宋朝的叫法,其实,它的前身应该叫“闻喜宴”。

“闻喜宴”起源于唐朝,是专属于科举及第者的饭局。

每逢进士榜单发布以后,新科进士们都要举办一场盛大的饭局以示庆贺,因此才称为“闻喜”。

而因为唐朝的“闻喜宴”多在长安城内的曲江上举办,所以又叫作“曲江宴”。

“唐制,礼部放榜后,敕下之日,醵钱于曲江,为闻喜宴。”《事物纪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闻喜宴”,多是新科进士们一起凑钱买单,虽然“金榜题名”是人生一大喜,但这对于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

五代之时,中原地区虽然连年混战,但“闻喜宴”仍然被保留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后唐时期,还对“闻喜宴”制度进行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改革:这场饭局的费用,改由国家出钱买单为主,考生们凑钱为辅。

“新进士及第,有闻喜宴,今后逐年赐钱四百贯。”《五代会要

不要小看这项的改革,它不仅减轻了一些穷书生的经济负担,还让“闻喜宴”变了性质:由新科进士们的私人聚会,慢慢变成了朝廷官办性质。

后周时期,皇帝不仅大方的为饭局买单,并且还专门指定宣徽院这个部门为这场饭局保驾护航:

“起今后,每年新及第进士及诸科举人闻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挥排比。”《册府元龟

而朝廷之所以要接管“闻喜宴”的主办权,其用意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要优待天下文士,笼络俊杰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