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零四章 正二品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55 字 3个月前

旧时科举会试中进士一甲共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清代二甲第一名,即第四名,俗称传胪;明代三甲第一名亦称传胪。这四个名称的出典,前三个,在赵翼《陔余丛考第二十八里有讲究,而他并未提到传胪。在《辞源、《辞海里也没有讲此称呼的原委。《明史·选举二讲:“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四月廿五日为大传胪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之期。皇上于六点钟升太和殿,所有满汉各官皆衣花袍,排列丹陛两旁。旋经二甲第一名、传胪杜君本崇至殿右唱名。状元张君廷勋、榜眼李君盛锋、探花刘君世安率领新进士该科进士共318名,一律蓝袍挂,在丹墀下,行三跪九叩礼。于是墀上音乐齐奏。

古代以“上传语告下为胪”。宋代进士唱名次在集英殿,皇帝至殿,由阁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高声传呼,称为传胪。传胪是一种仪式。清人梁章钜《称谓录第二十四,说:“国朝会典新进士宣制,独以传胪称,可谓名实相称。”也是说的一种仪式,他是清嘉庆十八年进士,当然参加过这种典礼,或因当时制度,司空见惯仅说“名实相符”,而不作记录。他引《仪注:“鸣赞官立丹陛左右,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以次接传至丹陛下序班,引至左班正六品品级山跪。又唱第一甲第二名某,引至右班,正七品级山跪。唱第一甲第三名某,引至左班从七品级山跪。均三传。又唱第二甲第二名某等若干名……。”所引《仪注在唱二甲第二名时前不唱二甲第一名。证之1889年《万国公报的报导,传胪仪式时鸣赞官即由二甲一名担任,因而得名传胪。清代时二甲第一名在殿右唱名。明代俗习“三甲第一”亦称传胪,或唱名时殿左、殿右各一名,分别由二甲第一名、三甲第一名担任鸣赞吧。

《万国公报那篇报导还报道了披红骑马。披红骑马小说中描写极多,而一般文献中亦少见。也转录以增兴趣:

礼毕后,礼部堂官大臣手捧圣旨,由殿内出,率状元等从正中甬路直出午门、端门、天.安门,由金水桥转东,出东长安门。则有席棚一座,棚内悬挂金榜。早有顺天府京兆尹与大兴、宛平两县令在此拱候。状元等既到,礼部堂官即饬隶役牵马三匹,停于棚外。京兆尹亲为状元换车原文如此,编者注。渠顶插金花,十字披红。两县令为榜眼、探花插金花,十字披红。装束已毕,复由京兆尹亲递马鞭于状元,两县令递鞭于榜眼、探花。三人上马后即有“状元及第”旗一对、绿扇一对、红伞一柄、锣鼓音乐排列前行。大吹大擂。从兵部街游行至吏部文选司之求贤科内奎星堂行香。礼毕,复骑马出前门,在观音庙、关帝庙行香。然后由西月墙于前门大街入打磨厂,至銮庆胡同粤西会馆下马。盖会馆乃状元寓所也状元张建勋是广西临桂县人,旧时会试外地举子都借住各省会馆。是时,该会馆已有历科鼎甲诸君齐在门前,衣冠济楚,恭迎新贵。三人向诸君各施三揖,然后至戏楼中分次序而坐。于是佳肴罗列,笳鼓喧阗。坐未久,榜眼、探花离席言别,诸君恭送至街头,二人则仍骑马各归府第。

可见披红骑马仅仅是到奎星堂、观音庙、关帝庙行香而已,和旧小说中“落难公子中状元”后游街光耀大有不同。

那么宋朝人中了状元、进士怎么庆祝呢?其实黄梅戏里的戏词都给出来了,和实际情况差不多。

进士着红袍按照宋朝官制,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红袍,即使考中进士初始官职也是很低的,不过八九品而已,是没有资格穿红色官衣的,但是从宋朝开始皇帝特赐进士红袍、笏板。

太宗即位,……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凡五百余人,皆赐袍笏,锡宴开宝寺,帝自为诗二章赐之。

帽插宫花赴琼林宴《女驸马里说的帽插宫花、也曾赴过琼林宴也是真的,琼林宴也称闻喜宴,为皇帝御赐,自宋太宗朝端拱元年始:

八年太平兴国,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端拱元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复帖经。进士始分三甲。自是锡宴就琼林苑。由于录取进士人数众多,自宋太宗朝太平兴国九年开始把进士分为三甲,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赐宴名曰琼林宴,因为举办宴会的地点在琼林苑,故名,后来因改变地点琼林宴一度改为闻喜宴,宋人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记录了琼林宴戴花的习俗:

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说的就是中进士后参加闻喜宴,帽上插花,司马光觉得这是助长奢侈之风不愿意戴花,其他进士劝他这是皇上恩赐的,君命不可谓才勉强戴了一枝花,和别人戴两枝、多枝的形成了鲜明对比。

状元游街其实不存在状元游街。在宋朝,公布进士名次当日由皇帝亲口念出一甲三名进士的名字,称为传胪。每当皇帝念出第一名的姓名时,满朝的公卿大臣无不踮起脚来争相观看,然后状元从崇政殿出来,一路上人们争相传诵状元的名字,挤在路上观看犹如过庙会一样摩肩接踵,有的人实现占据有利地形,有些人爬到树上,有些人站在屋顶上,就是为了一睹状元的尊容。北宋状元蔡齐及第后,宋真宗见其"堂堂伟岸、进退有法",十分高兴,特诏命派金吾卫士七人清道。这就是所谓的状元游街吧。

可见所谓的状元游街不过是状元从崇政殿到东华门在到寓所一路上的过程,在宋朝不存在打马御街前的的情况。但在御街上,万人空巷来看状元,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

除了这些官方的庆祝以外,进士们还会自己组织一些活动,主要是拉近同年们之间的感情,在官场上多些帮衬。出《登科录,将登科之人的姓名、籍贯、三代先人的名讳收录成册,分发到全国各地,可以收回一点经费。另外就是大家凑钱喝酒,游玩。这些事都有进士们一起选出代表来主持这些事,主其事者称作团司。

宋朝的建立者经过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看惯了武将凭借这手中的兵权谋反叛乱,其中不乏草头代王登基坐殿,为了防止武臣作乱,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当然这还不够必须抬高文人的地位,让他们获得权力。于是经过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以及宋真宗两代三位皇帝的努力,终于将文人抬高到空前的地位。给予进士们诸多荣誉,也是他们采取的手段之一。

这样看来,赵宋时代考中进士甚至状元怎么庆????????????????祝都不过分的,因为皇家是鼓励的,巴不得把文人的地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