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二十九章 借力打力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65 字 2个月前

汴梁,比武大会。

当前的比武大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局面。徐方已经和富绍隆开始交手。而另一边,黎成面对六个人的围攻,在莫迪不怀好意的配合之下,莫迪成功淘汰掉了两个围攻黎成的人。而黎成这边呢,虽说最后被淘汰,但是他依旧自己淘汰掉了两个参赛选手。此时,场上还剩下五个人,莫迪、富绍隆、徐方,以及两名之前围攻黎成存活下来的参赛者。

此时,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已经从黎成的身上转移,现在关注点到了徐方和富绍隆这边。三十二势的太祖长拳,对抗太极,这一对决,只要是习武之人都觉得非常有看点。当然了,除了陆垚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听过太极的这一说法,但是,既然陆垚对徐方用出的这个拳法大加赞赏,那就说明,他的实力一定是和富绍隆不相上下的。场上,拳脚交替变换,富绍隆心知自己和徐方,双方在交手之前,体力消耗应该是一样的,虽说富绍隆对付那两个黎成小队的人的时候用掉了一些体力,但是,进行一对一对决还是没什么问题的。不过,富绍隆总觉得,这徐方一直用的招式是在避战,而并没有选择和他正面交手,但是奇怪的是,自己每一拳,可以说是拳拳到肉,而且都是太祖长拳中攻击力最为凶悍的招式。但是击中了徐方,却像是打在了棉花上一样,软绵无力,几招下来,富绍隆稍作停歇,他自己明白,刚才那几招下来自己可以说也是消耗了一定的体力。但是看向徐方,却像是游刃有余一样的,没有任何的体力损耗。虽说看上去像是一味的在防守,但是消耗的只有富绍隆自己这一方的体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富绍隆对于太极的拳理和招式并不怎么了解而造成的原因。

太极阴阳玄理明,万变千化不离宗。不偏不倚守中和,悟透松紧功始成。松紧本是一根绳,松紧紧松刚柔用。骨撑????????????????筋伸肉要松,松撑圆沈臂如弓。头领足蹬中间空,坠肘松肩两手挣。吸胯开裆膝自挺,虚腋坐胯必起胸。呼吸以喉入心腹,直落丹田涌泉通。捧劲不离贯始终,周身似簧遇力应。意不紧来又不松,不即不离不离中。道法自然自然法,勿求勿追悟中行。心松形松神亦松,似松非松松松松。臂撑膝撑意亦撑,不撑自撑撑撑撑。

一曰 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 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 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拏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 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 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鍊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太极拳,道者之用。运元气于周身之内,进而行真元于天地之间;从无为而有为,有为而无为,进而有为而无,无为而有;炼精化气炼血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从而臻至泯视生死寿夭,成败得失,是非毁誉,超脱一切欲好,视天地万物与己为一体,不知有我非我逍遥自在之至人境界。

夫无极者,混沌未分,阴阳混元一气。两仪者,阴阳两成,清浊分定。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此是时,阴阳似成非成,将分未分;旋流互变,动静交缠。太极拳,拳如其名。起势于无极,无阴无阳。进而身行意动,阴阳交缠。行拳时,动之则分,静之则合;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神意鼓荡,体态圆活。拳势连绵不断,阴阳交缠不止。及至终势,收于无极,泯于混沌。

太极拳起于陈姓,传至后世渐分陈、杨、吴、武、孙五氏太极拳,至于其它名号太极者不知凡几。太极拳五大分支,陈缠、杨圆、吴柔、武正、孙开合;各有精妙,各成一家。五氏之内,高人辈出,拳势拳理著述甚详。其中,前辈王公宗岳、武公禹襄、李公经纶、杨公露蝉、陈公品三、孙公禄堂之著作真乃太极拳谱之圭臬。凡太极门中弟子,不可不精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