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五百四十五章 召见

北宋大相公 思梦语 3185 字 3个月前

zw443sx

皇宫,琼林宴上。

其实,虽说各个学子对陆垚颇有微词,但是,陆垚心中也明白,他们对自己有偏见的原因,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陆垚一样,简单准备一下就能通过科举考试,更不用说取得前三名的名次了。

古代,学子们为了科举考试付出的努力可以说是巨大的。

中国封建zhuan制延续了数千年,在人才选用方面也总结出了自己的门口,从由爵位到察举制再到科举制,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而科举制是面临全国的选拔性考试,其难度不言而喻。

像苏轼那样能在21岁就中举的天纵奇才只占很少一部分,有些人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下碌碌无为。其实,古代的文人并不是满肚子之乎者也的书呆子。他们可谓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一生的目标就是参加科举实现政治抱负。

所以,他们需要做的就只有两件事:准备科举和参加科举。这一专注也让人们将他们文弱画上了等号。

而一旦考上秀才就有了功名,社会地位也会发生空前的改变。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依次排列。考上了秀才就相当于迈入了仕途,拥有身份象征的独特制服。而商人就算腰缠万贯也不能穿着与身份不符的绸缎。

而作为现代认知里最底层的秀才,其选拔也是十分严苛的,要想成为秀才必须经过三轮考试。每一轮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通过的人少之又少。

这第一关就是童试,这一场考试在县城了就能参加。而这最简单的童试也有人究其一生未能通过。童试合格后才能参加府试,府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院试。院试通过以后才能成为秀才。

这三场考试的难度依次递增,每一场考试都需要极大的知识储备。所以,古人的读书之路远比我们现在想象的困难,秀才也是有真凭实据的才子,绝不是简单的酸腐二字可以概括。

成为秀才以后他们不仅可以实现穿衣自由,通过穿衣彰显身份。最重要的是他们再也不用对知县下跪,也不会受到刑罚。

《还珠格格里就有这样的一幕,秀才大呼刘知县的名字还大闹衙门,满脸都写着傲慢无礼四个大字。可刘知县却未对他进行半点处罚,只在他对小燕子不敬时用戒尺打了他的手,只因为大清律令不能对秀才使用杖刑。

试想,在那样一个严刑峻法的时代,不用被屈打成招是多么的幸运。他们能堂堂正正地站在那里和知县进行交流,能诉说自己的想法,呈上自己的证据。而这些都是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所以,光这一点就让许多人对秀才肃然起敬,请求他们帮助自己对峙公堂。

当然,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秀才和士兵混在一起,或者秀才整日与其他百姓待在一起都是谬误。秀才特殊的制服就已经将他们和别人区别开了,身份地位不同的人自然不会混为一谈。

作为专门准备科举的文人,他们的所有时间几乎都是在温书,但仍要履行自己的义务。而成为秀才以后,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便会实施一些政策。首先,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古人实行土地私有制,但是百姓需要缴纳田税。古代的产量有限,一个庞大的家庭除去日常开销,能剩余的少之又少,这还是在正常收种的情况下。

要是遇到自然灾害不仅可能颗粒无收,还需要缴纳田税,秀才就可以免交田税,以此来增加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不只秀才自己不需要缴纳田税,他的家庭也可以免交。秀才的这一特权也被地主很好地利用了起来,他们经常将秀才挂到自己的名下,以此来逃脱田税。

当然,古代除了税收,还有一个令无数文人闻风丧胆的苦差事,徭役。古代生产工具相对落后,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修筑加固城墙,巩固道路。作为百姓基本的义务,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当然,徭役分为两种,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遇到战事就会招收大量的士兵,而被作为文官培养的秀才自然是不需要参加兵役。

由此可见,免服徭役就能让许多仁人志士投入到国家的治理当中。而秀才总共有六种特权,每一项特权都鼓励着文人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

当然,古代除了税收,还有一个令无数文人闻风丧胆的苦差事,徭役。古代生产工具相对落后,需要大量的人力去修筑加固城墙,巩固道路。作为百姓基本的义务,这些都是义务劳动。

当然,徭役分为两种,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遇到战事就会招收大量的士兵,而被作为文官培养的秀才自然是不需要参加兵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