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高贵华丽、天工自拙

清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烟袋嘴等,逐渐成为琉璃生产中的大宗产品。

充翠彷玉的琉璃产品也开始兴盛,琉璃色料的种类大大增加。

至道光年间,博山琉璃业进入兴盛时期。

咸丰年间,开始出现专门销售琉璃的料货庄,使博山琉璃的销售从集市贸易、长途贩运,逐渐转为以博山为中心的全国各地定点销售。

清同治年间,博山西冶街及其迤西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以琉璃为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琉璃之乡”。

除原有产品外,开始生产铺丝屏片、瓶、杯等产品。

这时,作为制造琉璃产品的半成品原料——料条,也成捆地运销外地。

光绪年间博山制造出内画产品,到光绪末年,铺丝屏吊灯、铺丝围屏、烟嘴、杂货、珠、镯等产品,每年经济南运出的数量约7000担。

建国后,1957年开始生产套色凋刻产品。

1958年内画艺人薛京万,完成内画竹笔改为毛笔和内画烤花两项改革。

内画竹笔改为毛笔的试验成功,为博山内画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独特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烤花内画壶的出现,使内画壶的用途,扩大到作为香水等液体物质的容器,增加了出口量。

80年代以来,博山琉璃制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内画艺术向中、高档产品的方向发展,相继创作出《阳洛兴殿图、《群仙祝寿、《清明上河图、《百子图、《八大医学家等。

同时,以“百”字为题材的内画作品也大量出现,如《百子图、《百美图、《百骏图、《百虎图等。

到了八十年代,产品由建国前的花球、内画等300多种,增加到16大类,3000余个花色品种。

精美绝伦的鼻烟壶内画,被国际鼻烟壶协会冠以“齐鲁画派”,而轰动欧美;

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奇妙莫测,被誉为“开不败的鲜花”;

各种珠帘、花插、烟具制品等深受人们喜爱。

另有传说,琉璃是范蠡在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于是将之赠与越王。

而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原物赐回。

并赐名为“蠡”。

之后范蠡请凋刻家,将它凋刻为精美的艺术品,作为定情之物送给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