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六章变化多端梅瓶系列

只不过,刚开始很显然他是想的太简单了,只有真正学习过隋侯之珠提供的知识传承,他才知道,梅瓶的样式,要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多。

梅瓶从隋至清(581~1911年),历经1300多年演变,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器型样式。

以器型分类与历史演变两個角度,变化就更多。

先前陈文哲说的历史演变的角度区分,而真正制作起来,则是根据梅瓶的口部、颈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征,将梅瓶器型分为十类样式群。

比如是以折沿凸环小口为标志,流行于隋代至明代。

以小撇口或小侈口为标志,口唇以圆唇、卷唇为主,也有较薄的尖唇,颈部以束颈为主,所含样式从唐代到清代。

以盘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无颈、束颈和柱颈,包含的样式从五代到明代,清代极少。

以横展平沿环口为标志,颈部以较长的柱颈为主,显得很秀气,主要见于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以梯形小环口为标志,颈部分为无颈、束颈、短柱颈。

最早的样式见于辽代早期的北方辽境。

中原地区在北宋中期开始出现,不久传到南方,金代是最兴盛的时期,元代主要流行于北方,至明代衰落。

以直口为标志,唇部分为圆、方,柱颈由短变长,流行于北宋中期至明清。

以出节小口为标志,颈部包括束颈和柱颈,在最流行的南宋,颈部多呈上细下粗的短柱颈,包含样式从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间看不到连贯脉络。

其他的还有辽晚期至元代的鸡腿瓶,主要流行于辽国统治的核心区域,均为小口,口内沿转折方硬,瓶身在辽代晚期极为高大、瘦长,金、元时期逐渐变矮变瘦。

最后的是以腹部和足部间呈现明确向内转折的饼形足和圈足为标志,瓶身因此极少有s形轮廓线的变化。

而以丰体的卵形、茧型、筒形、楔形等形状为主。

口颈部均为小口、短颈,囊括了多种口形。

包含样式始建于五代和辽早期,以北宋时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

这种样式的梅瓶,与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