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寸金地

退一步来说,红色彩绘瓷就算烧制失败,但图案犹在,还是可以欣赏画面的精彩。

明初很多彩绘红瓷,虽然烧制失败,图案颜色成黑色,但图案本身依然精彩,被后世所珍藏。

但单一的红色就不同,某个局部呈色不佳,就意味着整件作品的失败,更不要说通体烧不出红色。

所以,通体红色的瓷器,反倒比用红色绘画的釉里红,要难以烧制得多。

陈文哲有经验,有时间,更是有资本。

所以,他不惜消耗大量顶级原材料,在制作其他瓷器的空隙,不停的试烧。

当经过几次入窑烧制之后,陈文哲就已经大体摸清楚了明清之时宝石红釉的烧制情况。

他毕竟有着近乎宗师级的烧窑技能,很多事情只是不熟悉,而不是不知道。

又一次烧制失败的经验,他就会注意,只要注意了,很容易就能找到问题所在。

所以,此时他已经十分清楚,烧窑之时的注意事项。

毕竟红釉最主要的还是烧窑,特别是温度控制。

比如烧成的气氛,高温红釉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要呈现出完美的红色,需要对烧成温度和气氛精确控制。

所谓烧成的气氛,就是对窑内氧气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控制。

简单地说,在氧气氛围中烧制,叫氧化焰,而在一氧化碳环境中烧制,叫还原焰。

高温红釉需要在1300c的高温下,以还原焰烧成。

为什么通体红色的瓷器,难烧制?

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对烧制温度和气氛的控制,极为困难。

比如温度,古代完全没有测量和控制温度的设备,窑内的温度烧到多少,完全要凭把桩师父的经验。

把桩师父就是负责烧窑的窑匠,烧成之时,是1250c,还是1300c,仅用眼睛观察,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窑工们慢慢发展出一些方法,来辅助判断温度的高低。

但火候的把握,仍然依靠经验。

除了温度的控制,还需要对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相应地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