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黄釉是比较特殊的,在古代一般没人敢用,自然也就没有人多做。
做得少了,技术就不太行,而只要行的,肯定就是宫廷御用匠师。
除了身份的代表,一些顶级匠师还是有一些好作品的。
比如瓷器中的一批奇葩,醴陵窑釉下五彩。
这是宣统时期的瓷器代表,而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是清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制作的,高303,口径63,足径63。
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
瓶内外通施白釉,胎体轻薄。
以釉下五彩绘花鸟纹,色彩淡雅。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三年湖省瓷业公司”款,外围绿彩双圈。
湖省瓷业公司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熊希龄在湖省创立。
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在制作技术和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堪称陶瓷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还有,留下公司款的,还能是封建王朝时期作品的寥寥无几,而这就是其中的一件奇葩!
当然,正常一些的宣统瓷器也还有,比如青花双“喜”字桃蝠大碗。
青花双“喜”字桃蝠大碗,高9,口径211,足径85,也属于清宫旧藏。
口微外撇,弧壁,圈足,足内青花书“大清宣统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碗外壁以青花为饰,满绘缠枝莲纹,间以蝙蝠与桃实纹样,并对称书四组双喜(“囍”)字。
以“双喜”字作为瓷器的装饰纹样,在民窑中出现较早。
在官窑瓷器中清早期偶有发现,清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于官民窑瓷器上。
同治大婚时,以此为题材的瓷器,就烧制了六千余件。
此碗据清宫档案记载,烧成于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
这一件如果不是因为烧制于清代即将灭亡的时刻,应该不算是多么有历史价值的东西。
但是,谁让它烧制之后三年,清朝就亡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