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开启以督窑官姓氏称窑的先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臧窑”和“郎窑”。
众所周知,康熙缔造了一片盛世,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再加上康熙自己对瓷器领域的重视,清朝的瓷器制作工艺,终于得以迅速提高,得到一个突破。
特别是此时西风渐进,许多西洋材料和技术传入华夏,使得我国传统陶瓷业得到了新的突破,屡屡出现惊人之作。
其中“珐琅彩和粉彩”,就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
《陶冶图说》中写道:景镇袤延仅十余里,山环水绕,僻处一隅,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由此可见,此时华夏瓷器发展之迅速。
由于康熙帝个人喜好大气浑厚的瓷器,所以康熙时期的瓷器胎体比较厚重,造型普遍古拙。
即使是同样大小的器物,也比清朝其他时期的器物都要重些,这便是为何清康熙青花万寿字大尊,如此硕大的原因。
弄清楚了清康熙青花万寿字大尊的背景,接下来便是重头戏。
我国真的有那么多不同的“寿”字吗?答案是:没有。
但别急,只要有心,就自有妙计。
《万寿尊赋》中写道:集百家以搜坟典,篆广十千。
意思是,这青花万寿字大尊上的10000个“寿”字,源自于各类史书古籍,以及古器铭文。
但即使如此,仍然凑不满那么多个不同的“寿”字。
这时候,就需要书法家和工匠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打造出全新的“寿”字。
比如他们将“千秋、万代、三皇”等代表吉祥的字,与“寿”字融合在一起,便成为一个新的“寿”字;
比如他们以“寿”字为基础,对其进行变形;
再比如模仿古人会意造字法,将鸟虫篆、蝌蚪书、金文籀篆等等字体,化出“寿”字;
后来他们更是将天干地支、奇门遁甲、风雨雷电、虫鱼鸟兽等元素,统统融合在“寿”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