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当时的科技,让他们的工艺受到限制,就比如釉面常见'蜡泪痕”。
这种“泪痕”是由于上釉不均匀,入烧时釉水垂流所致。
垂流釉的下部似蜡泪状凸起,球面下部呈浅水绿色。
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瓷器,唐至五代定窑瓷并没有这种特征。
这是因为唐代定窑施釉比较薄,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所以无流釉现象。
而北宋的釉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这种”泪痕”,通常只出现在盘碗的外部。
当然,不是每一个定窑瓷都有“泪痕”,但有“泪痕”比没有“泪痕”的要容易确认。
看到这么清晰,这么标准的泪痕,陈文哲真弄不清楚,这件瓷鼎,到底是不是那件赝品。
不管怎么样,有着这种品相,这种工艺,陈文哲更愿意相信它就是那件北宋重宝白瓷鼎。
控制图片翻了個个,让他的鼎足暴露出来。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算多,主要有平底和圈足两种。
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
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
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
一般足面总是显得不够平整,足面就是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
这一部分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
凡北宋定窑圈足器,也就是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
另外,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大小两种类型。
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
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现象,但无论大小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几乎无钩手。
鉴定定窑器,最后一点是变形。
定窑的器物,尤其是碗一类,大部分都有一些变形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