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篇 第一百七十三章 立秋之政

zw443sx

大雨倾盆,砰砰敲打着屋檐,轻轻重重轻轻。水流沿着千万道瓦槽淌下,串联成线,织成雨幕。

教授孩童《氓的那个老人,或是说秦芳口中的南诏国师,此刻站在屋檐下,眼神流露出忧愁。

再过一会儿,皇宫的马车就会到国子监,然后将他和老祭酒接进皇宫,与皇帝商议国事。

如果整个过程不出意外,那么今天就会有一道消息以皇宫为中心炸开,点燃整个天下。

庄天机一手缔造的太平盛世,便也会就此结束。

后世史书,也必定会记载永霜十六年立秋这一天。

嘈杂的雨声也没有掩盖住廊道尽头响起的脚步声。柳恽转过头,看见了那位比自己年轻不到哪去的老祭酒。

看着他,柳恽有些感慨。

同样是早年被皇帝“开青眼”的两个谋士,庄天机达到了位极人臣的高度,治国之举,功无可封,注定会有史篇赞誉,后世瞻仰。

而眼前这位老祭酒呢?不处庙堂,以大多世人的目光来看,他无非就是个学问厚重些的老先生。在当今学识遍地开的大靖王朝,这种人也许不多,但绝对也不少。所以笼罩在庄天机的灼眼光芒中,他显得暗澹无光。

几年前还有一桩事,??老祭酒深受其害。

那年,江南道御史吴佩弦写出《治国十二策,两朝震动,宰相庄天机都捧卷而读,随后给出一句“自愧不如”的评价。同年,又有一位武将写出《美芹十论,再一次引起天下轰动。

于是不知从哪里起的言论,突然就针对起国子监那位老祭酒,说他“生前在瓮中无响,死后无名篇遗世,能够当上祭酒,不过是仗着早年间和皇帝陛下的交情。”

如同石头砸入湖水,泛起层层涟漪,扩散极远,甚至连大奉王朝朝廷官员和那些贵胃都知晓了这道言论。那位大奉国师有言道:“庄天机之伟业,日月同高,天地同寿。褚策子之卑贱,如短命蜉蝣,朝生暮死。”

这句话如果是庄稼汉子说出,旁人非但不会搭理,还有可能嗤笑一声,回怼几句。可当它是由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亲口讲出来的,效力可就不一样了。

天下从类不缺盲目跟风的士子,也不从却“义愤填膺”,骂得唾沫星子漫天飞的书生。朝廷上党同伐异,天下之势亦是如此。起初还会有人为那位祭酒辩驳几句。但遭来的是无数人的谩骂,久而久之也就没人再敢发声。

柳恽这辈子都记得那天在京城外,一个酩酊大醉的书生蹲在大树桩子上,大肆辱骂祭酒,甚至问候起了祖宗十八代,用词极其难听,不堪入耳。

让他感到心衰和无力的不是醉酒狂言的书生,而是那些围观者。那些人竟然个个神色畅快,大声拍手叫好,就仿佛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台戏。

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是宰相,一定能够缔造盛世。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是骠骑大将军,一定能够把整座天下都囊括进大靖版图。他们以为如果他们是祭酒,一定能够学问通天,名篇传世。甚至他们如果觉得他们是皇帝,就能稳固江山万代,就能成就史书上的“千古一帝”。

所以他们只能是他们。

剧烈扩散的波澜,终究被一个男人看见了,于是他抡起双臂,勐地砸向水面,砸碎了那层层递进的波纹。

他以强硬的姿态,要大奉老皇帝革除那个国师。大奉老皇帝没有当即答应,而是认为还有斡旋的余地。

直到漆黑一线的潮水毫无征兆出现在大奉边境,三万铁甲浮屠直对大奉京城方向,余下二十万大军则全面压境。

老皇帝这时才醒悟,原来这不是一个能够讨价还价的问题。

最后,大奉国师被革职,下落不明。

但是言论可怕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侵蚀人心,直到如今永霜十六年,偶尔也能听见一些贬低老祭酒的言论,多是出自那些抑郁不得志的书生嘴里。

柳恽转回头,继续凝视雨幕。

步履蹒跚的老祭酒,也终于来到了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

“一会入宫,不紧张?”老祭酒笑道。

“又不是我南诏,随你们怎么折腾。”柳恽澹然道。

老祭酒不说话了,双手负后,安静远眺。

如今的大靖,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自从庄天机死后,暗地里就掀起了惊天骇浪。如果内忧真的趁着外患而生,大靖王朝可就危险了。

突然,一辆皇宫马车闯入了他的视线。滚动的车轮带起雨水呈直线飞溅。

马车最终停在了两个老人身前。

车夫抛出两把伞,笑道:“天作大雨,吉凶难测也。”

柳恽撑开伞,率先步下台阶,洒脱道:“人生岂有不赌?”

老祭酒说道:“尽人事,听天命。”

两个老人,一前一后,上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