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4章 更加高明的手段

抗战之重整河山 鱼夫 2005 字 2个月前

ss</p>

中文 中文域名一键直达</p>

家乡军最终还是屈服于内外的巨大压力,撤离中央铁路以北的地区,开始向南方转移。</p>

这也意味着分裂方案最终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接受,基本已经成为定局,短时间内不可能再更改。</p>

自从决定向南方转移之后,科莫罗夫将军的神情1直很是沮丧,已经不负华沙起义时候的意气风发与豪情壮志了。</p>

国家过于弱小,又恰好处于舆论漩涡中心,他们不仅无法掌控国家命运,甚至个人也要开始了颠沛流离。</p>

说a</p>

对于家乡军的转移,党卫军方面没有过多的阻拦,他们只是派出了1些联络代表,给家乡军开出各种各样诱人的条件,希望科莫罗夫斯基能够带领军队留下来与德军并肩作战,阻挡布尔什维克的扩张蔓延。</p>

没有家乡军在后方捣乱,后勤补给线更加畅通,东线德军或许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p>

后备兵力、治安军等被源源不断地抽调往前线,这个时候后方兵力空虚,德国人不想和家乡军产生矛盾冲突。</p>

虽然波澜成了世界强国的角力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重量,付出了不该付出的代价,但是科莫罗夫斯基将军以及他手下的众多将领没有1个人愿意投向第3帝国。</p>

布尔什维克以及纳粹都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犯下大屠杀、大清洗的罪行,他们无法投向其中任何1方,只希望到南方建立政权,尽快发展起来,摆脱被人钳制、被人摆布的命运。</p>

随同家乡军1起离开的还有数以十万计的民众,他们的家庭里有亲人死于布尔什维克或是纳粹人之手,不愿意留在北方接受布尔什维克的统治,要到南方去,寻求重整旗鼓的机会。</p>

军队、民众纷纷向中央铁路以南的地方转移,这片土地上发生了非常难见的大迁徙行动。</p>

军队可以说走就走,但是民众却是拖家带口,甚至还带上了他们的谋生工具。</p>

乡村和城镇里的重要物资基本被搬空,向南的公路上挤满了人流。</p>

在1些交通干线上甚至能够看到德国士兵在维持秩序。</p>

这是非常难得的1幕。</p>

图着红星的苏维埃侦察机不断地从城市上空或是人流头顶飞掠而过,引得地面1阵阵鸡飞狗跳、唾骂声连连。</p>

家乡军离开之后,德国人也没能完全控制住北方的局势。</p>

亲近于苏维埃的爱国者联盟组织迅速进入北方各地区,强占由于家乡军南移之后出现的权力真空地带。</p>

爱国者联盟和各地的党卫军以及德军治安军发生激烈交火。</p>

前者有苏维埃在身后支持,表现出寸土不让的气势;</p>

后者则是为了稳定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线,保证莫德尔大军在必要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地撤退。</p>

爱国者同盟与家乡军不同,在必要的时候他们是真的会配合正面战场上的数百万盟军,偷袭德军后背,给突围或是撤退造成麻烦。</p>

双方互不相让,已经被毁过1次的城市再1次在战火中哀嚎。</p>

通过侦察机拍摄到的照片,苏维埃最高国防委员会判断,此时的波兰北部地区正是最混乱最无序的时候。</p>

红军必须把握住这个机会,1举击溃莫得尔大军,向柏林进发。</p>

最高委员会的1些委员敦促出兵,其实是担心波兰北部的各类物资被南移的人群搬空,到时候他们费尽心思打下来的波澜只是1个空壳子了,非常不甘心。</p>

在西线战局最为危机的时候,罗斯福和丘吉尔曾经请求斯大林命令东线红军全力出击,以缓解西线的压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