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页

兴汉[校对版] 魔力鸟 1767 字 2023-03-15

琮本不想打搅姐夫清闲,只是如今曹贼势大。琮自问实力不济恳请姐夫助我,还望你看在荆州百姓,看在大汉江山的份上与我共襄义举!”

刘琮越是激动,诸葛亮越是沉寂,屋内的空气渐渐紧张起来。屋外的诸葛均忍不住走了进来:“兄长,均时常听你好友展望抱负,何尝不是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二公子是德才兼备的难得明主,兄长切莫要错过。均已成年,家中大小事务自会料理,请兄长放心与公子前往,弟盼望兄长助公子早日逐鹿中原、纵横天下。”

“是啊,孔明先生,我家公子乃汉室难得之栋梁,岂是那新野刘备、江东孙权能比。先生莫非要埋没了自己这满腹才华,抑或是要舍近求远乃至弃明投暗、助纣为虐?”四处“游荡”的刘巴也忍不住了,便跟着诸葛均走了进来。

“子初,不得无礼!”

刘琮真是不知道感谢刘巴好还是训斥他好,他短短几句话,倒是将诸葛亮的仕途摆得十分明白,要么诸葛亮打算毕生不出仕,学习那襄阳司马徽。不过刘巴此时出来说话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刘琮事先定好的,来拜访诸葛亮之前,刘琮又自己回忆了历史上刘备三顾茅庐和隆中对。为的就是在陷入僵局的时候采取主动。

严格按史书记载,算来从诸葛亮叔叔去世,他自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隆中晴耕雨读已经七年了,诸葛亮高卧隆中,这七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这也并非他自己所希望的生活。

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而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换,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第四十四章 卧龙出山

诸葛亮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像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诸葛亮时常在思考!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刘琮认为无非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

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臣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这也是刘琮一开始就疾呼痛骂曹操的原因。刘琮和曹操等人的心思差不多,但他却不得不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帜。要说服诸葛亮,就必须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

刘琮后世看书时记得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诸葛亮明白孙权虽然能礼贤下士善待诸葛亮,却不能委以重任,尽诸葛亮之才。而如今刘琮虽然只是一郡太守,却早晚会成为荆州之主,而且身边拿得出手的谋士也就是刘巴。刘琮不得不得依仗诸葛亮才华。能用其才且能尽其才!

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曹操当时可谓春风得意,刘备却是十分落魄,曹操没必要奉承刘备,也不至于如此奚落刘备,故而只有一种可能曹操看出了刘备的鸿浩之志。

曹操看的出来,诸葛亮当然也看得出来,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祖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