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页

潘三娘还有些怯懦不敢上前,宦官杨绪便踏步行上,两手捧起纸张,忍不住按照潘三娘的唱法吟唱起来:“者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金杯酒?”

新辞不长,不过两联而已,杨绪还没走到潘三娘面前,已经吟唱完毕,似还有些迟疑不确定,回头看了看永安王,转回头又忍不住低唱一遍。只是他的声音干瘪枯涩,远不及潘三娘那么婉转悦耳,也勾不起人什么兴致。

潘三娘接过新辞,默念几遍,而后便又拨起琵琶试着弹唱起来:“者边走,那边走……”

李潼抬手打断李守礼的唱和,闭眼认真聆听,只觉得还是有一些失粘跳调,加上较之旧辞减了一字,因此那潘三娘弹唱起来略显凌乱,但即便如此,听起来效果较之旧辞还是好了许多。

他自己觉得好,还可能只是心理作用。可是潘三娘弹唱几遍之后渐渐协调起来,一俟曲终,米白珠已经拍掌喝彩起来:“大王新辞,真是、真是……妙啊!”

李潼眼皮一翻白他一眼,果然是个连六都喊不好的咸鱼。

另一侧的乐工康多宝也走上前,躬身道:“大王著辞,翻新雅致,但是协于此曲,却是略折辞工,冗调跳脱,还需勘磨……”

听听,这才叫专业意见,不要净说废话,如果不妙,我写它做什么?专业的就是专业的,是曲子冗调跳脱的缘故,不是我新辞写的不好。

“那么依康部头看来,是否还有修补余地?还有潘三娘,你有什么心得,也不妨直言道来。”

对于有真本事的人,李潼向来保有一份敬重,不耻下问。

康多宝也取来一琵琶,将旧曲拨弹,居然不差潘三娘多少。起码在李潼的欣赏水平听来,是品不出什么高低差别的。

他写的这一首《醉妆词》,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作品。大凡主前边带个后的,基本不是什么好货色,王衍也不例外,听听这首《醉妆词》,其人如何便也明白了。

这首词不庄不谐,不劝不教,唯道风流,只诉风流,因其纯粹,自有洒趣。让人一听就明白,这是一个坦坦荡荡的酒色之徒。

这么说吧,我来青楼只是想坐坐就走,批判世俗,可是听到歌姬唱这首词,我都想多喝两杯花酒。不是我咸湿,实在是艺术作品自有其感染力。

这种人设,放在人主身上,那是昏君无疑。但李潼巴不得被人当做酒色之徒,一个英俊又有才情逸趣的富贵闲王,简直完美!

有专业人士参与帮忙,事情就变得简单。那个康多宝拨弦许久,李潼也渐渐听出味道,其人每次拨弦都有细微差别,剔掉所谓的冗调去配合新辞,居然还是一个编曲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