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页

而且眼下时间已经很紧,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曲辞获得官方的认证通过,才能尽快协律入乐进行排演。如果在这方面被卡住十天半个月的,只怕就算编排出来,也要错过大酺。

所以典雅型美、大而空洞的台阁体,也是他眼下为数不多的选择。即便不谈薛怀义的威风好用不好用,谁要能在四平八稳的台阁体诗歌中找出毛病来,那基本可以断定是在故意找茬了。

脑海中自有诸多诗篇可以堆砌引用,省去了再去引经据典、苦吟雕琢的时间,只用了两天,一部长诗歌辞便铺设而就,这还是因为明代行文方式与典故应用与当下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真正的创作只用了几个时辰,剩下一天半的时间则主要是为了捉虫修改。

诗篇完成之后,李潼便即刻吩咐太乐丞白芬送回太乐署,交由太乐令等人赏阅选词,尽快安排入乐。至于效率这么惊人,会不会有些妖异?

这么说吧,我从识字开始就琢磨怎么拍我奶奶马屁,一个题材你要能不间断的琢磨五六年,你也能有这种效率。至于我学浅才弱,难占联绝?

那真是夏虫不可语冰,你根本不知道忠孝达到我这种境界的人,能够爆发出怎样的潜能!

曲辞上午送出,下午太乐署就有了反应,一名年在三十五六岁的绯袍文官在宦者导引下匆匆行入内教坊,一俟步入直堂,便举起手中诗稿,望着堂内众人急声问道:“这一部《万象》歌辞,何人所著?”

第0071章 音声细题

永安王编制《万象》新曲,内教坊、太乐署提供的人力支持,上上下下有两三百众之多。

对于一项文艺事业而言,这个规模实在不算小。但想到其他大曲排演规模,如《圣寿乐》单纯舞者就有一百四十人之多,类似卤簿乐等军乐、仪乐,所用的鼓吹音声更是不少。

不考虑眼下还是待宰羔羊的处境,能够把文抄搞成这么大规模,李潼也算是迎来他事业的一个小高峰。

虽然有这么多的人投入其中,但是各司其职,分目标进行,并不杂乱,好歹他也曾经担任过一个规模不小市政项目的主管,在人事统筹方面,还是有点基础的。

在将曲辞呈交太乐署审核之后,李潼便来到太乐丞白芬所带领的一个工作小组中。这小组成员主要是太乐署乐官组成,主要负责曲簿的编制,太乐丞白芬之下还有两名乐正、两名太乐博士。

眼下编曲过程还在散序阶段,对于一部大曲而言,散序乃是音律的精华部分,最能体现一部大曲的音乐水平。

李潼所拟定的曲目《万象》,本就取意包罗万象,换言之就是大杂烩,无论十部乐还是两部伎,有什么精华都往里边添。

不考虑其他方面,这一个要求一听就是外行指导内行。音声协律起码要有一个主题,要有一个贯穿全篇的基调,什么东西都往里面凑,别的不说,单单各种乐器不同音色便有百十种之多,如果不作专业性的筛选,只能是一团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