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页

所以他干脆把杨家那小娘子寄养在嫡母房氏处,自己则率娘子避居别业,等到这阵风头过去。如果等段时间杨执柔不巧真挂了,那也就好办,直接把这娘子再送回去服丧。

父母重病本就不宜论婚,就算真有什么前约,都得仔细商榷一番,更不要说只是杨执柔一厢情愿。李潼料想就算杨家那些本族人,怕也不认同杨执柔这一做法,他现在只是一介庶人,若纳杨氏女子为妾,无疑会拉低整个弘农杨氏水准,这些以冢中枯骨为美的名门,是在乎这些的。

不过抛开这些烦扰,杨执柔此番举动,倒也算是实实在在向世人说明了李潼如今声势如何。

甚至就连弘农杨氏这样的名门,杨执柔这样的前宰相重臣都要上赶着以女托之,也让许多对时局变化不敏感的时流能更直观看到李潼如今的声势已经不同往年。

比如就连薛怀义讲起这件事来,语调都有些酸溜溜的,这和尚又笑着继续说道:“杨家那个小女,早前禁中有见,虽未成人,但也雏态可怜。早前魏王殿下甚至还登杨相公门为子息求欢,却不想如今花落巽郎家邸,虽然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也是人情之中。生人有眼,能辨优劣啊!”

李潼闻言后只是微笑不语,他倒不担心这件事会挑起武承嗣什么玻璃心肠,自己落种下流,那也就不要怪别人出色。

薛怀义见李潼不语,便又说道:“我与巽郎,似无旧怨?”

“薛师何出此言?旧年施惠,铭感在怀,幸在薛师圣眷久享,无需宝雨稍作回报。但这一份故情记在心里,只待薛师一言传取!”

李潼听到这话后,便抱拳说道。

薛怀义神色略有缓和,又指着李潼说道:“巽郎妙才自在,不会久藏,即便无我,也能扬名。倒是我,除你之外,半生交往便没有什么可夸。也正因此,人情冷暖,我是分寸计较。不说你回报不回报,你是知我亲缘寡薄,为什么又要将我亲徒远使西京?”

听到薛怀义又拿此问罪,李潼便叹息一声:“薛师旧年托人与我,所言深刻,我是记忆犹新。昌嗣此子,才器健壮,难得志气也高人一等,不贪门荫前眷,要凭一身之能驰骋此世。我爱此志向,也愿意给与扶助……”

“扶助?你是怎样扶助他?”

薛怀义闻言又露不悦:“他远事西京,任你劳使,有什么可夸耀人前的出身没有?”

“他职在西京南内宫苑……”

“不还是一个流外的出身?一门只此两人,叔为国公、大将军,名满天下,侄则流外拙吏,羞入人前,这就是巽郎所说的扶助?”

薛怀义敲案怒声道:“让人知此,谁能不笑我刻薄旧族亲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