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页

一番喜乐之后,武则天终究还是改变了初衷,没有让皇嗣止于就封东宫,而是直接制令皇嗣监国。并以代王为都畿道大总管,统领洛州、陕州、汝州、郑州、怀州等诸州军事,殿中监、右羽林大将军并千骑使如故。

这样的安排,基本上是把政权、军权分授儿孙。这样一个结果,群臣也都表示赞同,虽然各自都有一些不满,但明显只有这样安排,局面才能维系下去。

从李潼而言,他当然是不怎么希望皇嗣直接监国。虽然这个结果也难避免,但如果能拖上十天半个月当然是好。

对于一些外界力量而言,这起码意味着皇嗣监国乃至于继统,仍然是有极大阻力的,做不到一蹴而就。这在接下来的长期博弈中,就可以加以利用了。

但同样他也明白,久屈之下、必有伸张。此夜事变,北衙的整体易帜,与南衙矛盾重重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这些南省大臣们危机感十足。势力方面,短期内很难扭转,那就要全力搏求一个名份,如此才能保证朝廷内的平衡被打破。

而有关李潼都畿道大总管的任命,当然也会让大臣们有些不满。他们当然能够想到,代王在事变中发挥出如此惊人的作用,接下来的权势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河洛之间所有武装力量全都掌握在手,仍然是有些吓人的。

虽然这个都畿道大总管并不能直接调控两衙军力,但是代王本身就统率北衙军力,如今又有了对近畿诸众府兵的控制力,也会给南衙接下来的军力整合带来极大影响。

代王如此势大,还不如让他直接进入政事堂呢,起码南省事权自有制度的约束,代王也很难做到一家独大、政权独揽。

但这个结果,他们又不得不接受,没见到当他们在殿堂中直言逼宫时,代王也毫不示弱的表示要结草衔环给他们下绊子了。

政治就是要互相妥协,否则便维系不下去,只能再恶斗一场。

起码在武家几王刚刚歇菜的当下,朝野之间所积聚的戾气已经暂时得到了发泄,接下来一段时间,谁再要不想过安生日子而刻意找事,那肯定就是失道者寡助,自己折腾自己。

西上阁这场会谈,算是暂时达成了共识,给接下来的秩序恢复奠定了基调。武则天将政权交给了儿子,军权则给了孙子,摆出了一副要颐养天年的姿态,借着便下令要移居上阳宫。

对此,刚刚获得监国权的李旦又跪在御案前,痛哭流涕的劝阻。一则眼下深冬时节,逼迫老母亲搬家去别宫居住,实在不是孝行。二则北衙禁军都还掌握在侄子手里,就算老娘给他腾出了地方,他也不敢住进来啊!

所以最终,还是决定皇嗣暂居上阳宫处理国务,圣皇则仍居大内。

几道制书接连发出之后,朝廷百司再次恢复了运作。特别皇嗣得以出宫监国的消息传出之后,的确是让南省诸众悬着的一颗心稍微松懈下来。

当李潼引众将皇嗣一行送达则天门的时候,已经可以听到皇城里奔走告贺之声,心里不免酸溜溜的,并忍不住想象如果他跟他奶奶再强硬一些,继续将皇嗣扣留在深宫中而以他为皇太孙的话,这些朝士们又会是怎样一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