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页

张锡运气不佳,作为当夜留直凤阁的宰相,李昭德为了避免豆卢钦望过于势大,直接便将其人给拘押起来。现在李昭德成了朝中第一人,尽管眼下还没有对张锡作进一步的处理,但想也能知张锡必是前程堪忧。

御史中丞周允元,相对而言在宰相当中本就资望有些浅薄,而且身体不算好。政变当日,其人甚至还在居家养病,按照杨再思补充的细节,周允元是在今天早上才被通知前往上阳宫拜见皇嗣。

身为宰相,朝中发生如此大事,受到的消息却如此滞后,可想而知周允元已经被完全的边缘化,甚至连被新起几方拉拢的资格都乏乏。

政治斗争的残酷就是如此,杀人根本无需用刀。李潼记得,他早前担任鸾台给事中的时候,跟周允元还是同僚,而周允元本身也属于皇嗣一系的大臣。

造成其人如此处境的,一是在登堂拜相后,立场应该是发生了一些转变。比如跟梁王武三思一起抵制、打压代王的人,比如李昭德被罢相归都时,其人对李昭德态度颇为不善。

一个失势的宰相,与当下两个大佬都发生龃龉,而且本身也没有足够的资望与能力,如此便造成了周允元的无人问津。

其人如果能够认清现实,主动请辞的话,或许还能保住一条命。毕竟无论李潼还是李昭德,也没有必要因为一点小矛盾就对其赶尽杀绝、不死不休。至于还会不会有其他方面的纠缠,那就要看周允元平时人缘好不好了。

狄仁杰由司宾卿转为文昌右丞并领地官尚书事,但仍然没有加相职。这应该是李昭德的阻挠,杨再思的补充也佐证了李潼这一猜想。

当然,按照狄仁杰在政变中的参与程度,拜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但压上这么一压,稍后即便进入政事堂,便也分出了一个主次。

李昭德的强势,可见一斑。毕竟其人复相之后,权威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一旦遭到朝臣们反对,或者皇嗣都支持狄仁杰拜相的话,这对李昭德的威严将是一大伤害。

但李昭德就是这么干了,而且目前来看,倒也并没有激起太多的不满。

不过李昭德也并非莽干,他先是在政事堂否决了由崔玄暐接替郑杲担任洛州长史的提议,然后又将崔玄暐调出凤阁,出任司礼卿。

崔玄暐担任洛州长史,应该跟给李潼加任河南尹有关,都是河北佬儿针对他的计划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洛州升格为河南府,长史等员佐自然随迁,河北人顺理成章的就能将手插进李潼兜里,大夺事权。

通过这一点,李潼也不免感慨这些河北人真是不大看得起他。只怕现在在他们眼中,代王仍然不过只是一个弄事鹊起的幸运小子而已,占便宜、捞好处全无心理负担。

也无怪这些河北人眼高于顶,作为一股传承悠久的老牌政治势力,这些河北佬儿们自有一份底气。强如太宗李世民,对于他们也仅仅只是打压提防,做不到连根拔起。

到了高宗时期,急于要摆脱关陇旧势力的掣肘,对河北人不免就依赖更多。武则天时期,虽然政局要更加混乱,但河北人却始终是活跃在时局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是武则天用以制衡关陇勋贵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