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页

当然,这一片区域也并非没有意义,地处唐蕃商道的中心地带,是吐蕃对外交流、特别是引进大唐物资的重要渠道。控制住了此处,就等于控制住了整条茶马古道。

若从军事形势而言,大唐如果能够控制东域地区,西进可以直接威胁吐蕃腹心之地的卫藏四茹,北上可以通过生羌领地截断白兰羌故地,从而内外夹击吐谷浑。南下还可以辐射到南诏地区,对山南统治有着极大裨益。

但这些构想,也都只存在于理论中。早在永昌年间韦待价西征战败,武则天便曾动念大征蜀中之民以讨伐蜀中土羌,从而遏止吐蕃凶焰。但大军进退、山路开辟,所需要的投入是海量的,谋论多时,最终也只能无奈放弃。

总而言之,这片区域战略价值虽然不小,但性价比太低。中唐名将韦皋节度蜀中时,虽然大破吐蕃、壮功于川西,但那是在陇右这一重要战略地失去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如今陇右局面大好、兵事大修,李潼也并不急于在川西开辟第二战场,他准备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去深刻影响吐蕃国内情势。

两国交战,未必只有刀兵,如今吐蕃赞普之上还有一位王母,频频征战丁男损失极大,再加上所兼并的孙波又是一个传承悠久的女权社会,如果能在吐蕃国中培养出一批拳师,这绝对是一件非常欢乐的事情。

第0676章 宣法入蕃,礼佛得庇

其实李潼还有一点比较好奇,那就是孙波为何会成为一个女权国家,并这么长期的维持下来。

孙波这个国家存在感并不强,甚至如果不是因为其女儿国的猎奇元素,大半不会为后世所知。但事实上,孙波的存在时间又远比吐蕃长得多。

原本高原上三方势力,吐蕃本就是最势弱、存在时间也最短的一方,其之所以能够形成凝聚力,主要还是借鉴了象雄的苯教传统,能够获得对外扩张的足够实力,也是因为趁孙波内乱接纳了大批孙波族人。诸如眼下权倾一时的噶尔家族,以及日后成为尚族豪门的韦氏,这全都是来自孙波的氏族。

有关这个问题,尽管叶阿黎身为孙波小王的嗣女,对此同样所知不多,所讲无非一些荒诞不经、旨在宣扬王权神授的神话传说。一如吐蕃早年弑父上位的传统,那些被儿子们干掉的赞普被美化成天赤七王,代天牧民,及至儿子成年,便被上天召回。

孙波虽然存在时间更久,但其本身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化,也没有文字传承,甚至其存在痕迹,都要从中原王朝的文字记载进行检索。

高原上唯一拥有文字的政权就是吐蕃,而吐蕃在之后乃至于后世也一度成为高原政权的唯一代表,足见文字以及文化传承,对与一个族群、一个政权的重要意义。

根据汉文史料记载,孙波为西羌种,或者说高原上土著居民可能只有象雄,就连吐蕃源流都有可能是西羌苗裔。

五胡十六国时期,河西区域的羌人、鲜卑人等等,或是争霸失败、或是不堪频繁的战争之扰,南迁避祸,与高原上的先羌苗裔融合,形成了吐蕃最早期的十二小邦。山南雅砻地区的悉多野部逐渐壮大起来,成为十二小邦的盟主,也成为日后的吐蕃赞普家族。

孙波旧居葱岭以南,与西域交流密切,之后逐渐迁移到高原地区,势力最大时,甚至就连现在的吐蕃王城所在逻娑川都是孙波旧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