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页

至于这个尺度设在哪里,李隆基也并不清楚,仍需尝试一番。至于对王仁皎的示好与拉拢,便是他踏出的第一步。

就算圣人不容许他有这样的行为,责难多半也是要落在王仁皎身上,而他顶多就是交友不慎,或有别的罪过延伸,罪不至死,无非受到更加严厉的拘禁。

李隆基自不是那种连尝试都不敢尝试的胆怯之人,而且就算安于现状,但世道人情入墙,虽无拘禁但却胜似拘禁。

如果圣人对此懒于过问的话,那无疑就给他们兄弟开具了一个与人交际的尺度,其他身份并不如王仁皎这样敏感的时流,再与他们兄弟交流起来,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心里这么想着,李隆基视线随意打量着堂内张设,偶然发现座下铺设的被席上绣着一只展翅欲翔的青鸟,落指随手一摸,便发现原来是这被面破损了一洞、大概是被老鼠撕咬,所以绣上一物稍作掩饰,清贫之中又透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趣味,让人心中颇生涟漪。

这会儿,李隆基也才察觉到这被席上散发出一股蒲草的清香,与刚刚那少女错身行过时散发的气息依稀相似,一时间心情更生激荡,脑海中也是杂念频生。

大概是羞赧于自家的简陋,王仁皎坐陪堂中,但也没有说太多话,只是频频望向门外。不多久,门外便传来了脚步声,王仁皎先作道歉,然后便匆匆行出。

几名魁梧的壮汉陆续行入王仁皎家中,有人直唤其名,有人则恭称一句阿兄,可见王仁皎在这些人面前还是颇具威望的。这些人也并不是空手而来,手里多多少少提着一些鸡鸭鱼肉等食材。更有随从而来的妇人,直接就在并不宽敞的院子里支起了灶火,开始忙碌整治起来。

如此富有市井气息的生活画面,也让李隆基颇感兴趣,并不觉得枯燥,反倒看得津津有味。

王仁皎并没有让临淄王等候太久,很快便引着几人登堂,并没有点破李隆基的身份,只是一一向其介绍众人。这些人当中虽然并没有显赫人物,但李隆基一番倾听下来,倒也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数都是被朝廷裁撤了的府兵将官。

府兵制在关中盛行百余年,底蕴可谓深厚,虽然说近年来兵额缺失严重,但诸府折冲、果毅这些将官们,也是领着朝廷俸禄的正式军官,并没有缺失多少。此前朝廷虽然军事改制,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令式去吸收、安排这些军官,但这种推倒重建的深层次改革,人员的流失也是无可避免的。

众人虽然并不确知李隆基的身份,但见其虽然年纪不大、王仁皎却对其执礼甚恭,一时间也都不敢怠慢,见礼之后各自入席。

王仁皎这座厅堂并不大,挤进了十几人后便显得局促有加,索性有人便直接搬开了门板,坐在了主人床榻上。看这动作熟络,显然并不是第一次这么做,李隆基扫了一眼自己坐席被面上的青鸟,却是忍不住皱了皱眉头,但也并没有说什么。

堂外妇人们忙碌的整治餐食,堂中男人们却已经开始豪饮起来,一饮酒气氛便更热烈,难免就阔言时事,抒发各种情感。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王仁皎错失大好机缘在一些固定的圈子里并不是什么秘密,仍能与之保持密切往来者,想也可知不是什么春风得意之人。

如今开元政治虽然秩序井然,长安城中也是繁华胜于往年,但这些与他们却都没有太大的关系,谈论起来自然是满腔的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