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页

胡蛮寨建起至今,已经过了三十余年,且距离京城仅只二百六十里,大明朝廷当然不可能不知道其存在,也曾数度有过大臣上书提议,要朝廷发重兵征剿,把这个不受王法约束的城寨在大明的疆域上抹去。

然而无论是当初的光宗皇帝,还是后来的熹宗朱由校,到现今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都没有下旨出兵。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胡蛮寨城坚地险,易守难攻,而更重要的,是这处城寨的存在,对于大明朝北境边疆的安全其实颇有益处。

大明朝自开国经历了二百余年,自永乐帝时达到鼎盛,之后便逐渐开始没落,尤其到了泰昌,天启两朝,更是每况逾下,而至崇祯以来,天灾人祸不断,国力衰竭的程度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一百年前永乐帝朱棣纵横北疆,八方归服,现今的大明朝却早已风光不再,尤其是北方边境,更是面临着重重的危机。蒙古虽已分裂,但各个部落的兵马仍在,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集结八旗精兵多次犯境,几番大战下来,大明朝皆是败多胜少。

崇祯登基之后,这种情形更加严重,以现今大明朝的军力,镇压从各境纷起的义军都已焦头烂额,实在再无余力去应对外患。

北方民族侵犯边境,究其原因,实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所至。这些民族向来以游牧为生,不惯于从事种植,食物的产出极不稳定,一有气候的变化,就时常会落到断粮的境地,于是入关抢掠便成了他们谋生的惯常手段。

然而,北方的大草原亦是有其独特的资源:兽皮,羊毛,药材,皆是中土大明所需之物,而丰富的铜铁矿藏,冶炼出来亦可以用于打造兵器和其它器物。

长久以来,北方各游牧部落与大明商人在胡蛮寨交易,以他们特产的货品换取粮食、布帛等生活必须之物,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生活危机。如若没有了胡蛮寨,双方的贸易通道即被截断,失去了粮食来源的北方游牧部族,入侵关内的次数恐怕会更多。

这也是大明朝的数代皇帝都没有贸然出兵围剿胡蛮寨的原因。而这个不受官府辖制,没有王法的特殊城寨,居然就在距离大明京城不到三百里的所在下安然独存了几十年,被朝廷视而不见。

当厉虎和朱徽婵姐弟抵达滦河岸边的石喉道时,已是第二天的黄昏时分。

三人在林间的小溪旁露宿了一晚,第二日一早便即出发,朱徽婵原本所骑的马匹被砍折了后腿,但正好可以换骑完颜雷的那匹黑马。

为了躲避官兵,他们所走的路径皆是偏僻的荒野小道,颇为崎岖难行,但朱徽婵却兴高采烈,心情甚佳,昨日被劫所受的委屈苦处,似乎已被她忘得一干二净,直把这次出行当成了外出游玩一般。

她甚至希望从路边再跳出几个剪径打劫的山贼草寇,也好再过一过行走江湖,除恶扬善的瘾,只可惜天不随人愿,这一路之上颇为平静,没有一点儿意外发生。

到了太阳西沉时,胡蛮寨高大的城郭,已出现在了远处的河谷之间。

城门前方百丈之处,设有一个路卡,几道粗木做成的拒马摆在道路的中央,十多名背刀挎剑,身披皮甲的汉子站在旁边守卫。

胡蛮寨虽然没有王法,却并非全无规矩,而在这儿最大的一条规矩,就是进到了城门就绝不允许动手拼斗,否则将被执掌城寨的各方势力联手格杀,而违犯者所在的商行马队也将被驱逐出城,再不能进入胡蛮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