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页

不过,近代的科学家总共就那么一排,程晋州很快在纸面上郑重的写下了一个名字:玻尔。

刚刚提出了一串意见的伊苏立刻不解的问道:“为什么选他?”

他对程晋州曾经世界的了解,不免有些流于表面。

“为什么选他?”这一次轮到程晋州惊讶起来,仿佛受到冒犯一样道:“他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啊。”

前客服同学茫然不知所谓。

总是做牛的程晋州,现在明白了对牛弹琴的困惑。他也不在乎伊苏的想法,精神振奋的补充回忆着哥本哈根学派的前前后后,越是思考,就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有道理,每当这个时候,他就在玻尔的名字上画个圈。

哥本哈根学派,源于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它的理念与其说是出奇制胜,不如说是因为坚决贯彻。其核心与成功之道,是被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精神”的思想:完全自由的判断与讨论的美德。

程晋州更是再次缩略,以“讨论的美德”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内容。至于完全自由的判断,星术士们早就超过标准了。

讨论在星术士的世界也是经常应用的方式,但哥本哈根学派采用的方式更直接,更深入和坚决。他们的学术交流,被要求定期举行,差不多每周一次,大多数物理学家和研究生都参加,内容则是最近的文章或一个人的最新研究进展,没有时间限制,不拘形式,人人可以自由提问和发表评论……随时随地的讨论则出现在散步时,游泳的间隙、休闲交流时。

也许有人会说:这很简单。

但实际上,一点都不简单。因为科学家不是圣人,他们对自己学术隐私的要求,比对老婆的身体隐私的要求还要高。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家们更是会将私人利益置于所有利益之前,追逐利润的企业席卷全球,广泛的学术交流带来的将是广泛的专利质疑。

哥本哈根的方式,要求一个强有力,并善于组织的领导者——他同时是要有学术地位的领导者,如此才能让讨论坚持和持续下去,而不会被惰性和私利所左右。

后世并非没有团队想要复制玻尔的成功,但大抵只能维持在很小的范围内——理论物理学所谓的小范围,一般是指三个人的讨论组。

相比之下,20世纪20年代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被称作是物理学家的圣地自有其道理。在玻尔创立的头10年间,总计有17个国家的63个科学家在研究所做了长期逗留,他们的模式也很像是程晋州目前的组织模式,星术士们任其来往,以私人关系为纽带,尽量延长他们的逗留时间。

应该说,玻尔建立的团队模式,仅仅适用于近代。等到二战结束之后,但在那个时代,哥本哈根模式大获成功。将主要学术青春奉献于此的63位科学家,总共发表了273篇论文,并孕育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中包括“测不准”原理的发现者海森伯,泡利不相溶原理的获得者泡利,狄拉克方程的创始人狄拉克,还有薛定谔,他的那只猫已经有名到可以在酒吧里泡美女的地步——据说钱学森回国的时候,有美国政客说他顶得上5个陆战师,那哥本哈根学派能换的陆战师至少要超过50个。

整个20世纪的两大物理成就,相对论属于爱因斯坦一个人,量子理论属于哥本哈根学派全体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