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考生当真如此作答,那便要恭喜他们,成功进入圈套二。

若是能将四书五经倒背如流者,便会知道这句话只不过是二十二章中的一句,断章取义,乃是大忌!

而把其当归原位,全文便是: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通篇主旨为至诚至性,到了这一步的考生便要开始思考怎么展现至诚至性的主旨了。

可是,出题人真的只是单纯要让考生展现一下自己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与向往吗?

现在重新跳出来看,这段话的主旨是围绕人来写的,劝人至诚至性,这个人又是谁?

这个人可以是你,是我,是更多的人,而这时就要考虑破题之立意了。

“凡遇广而狭之释义者,取广不取狭。”——出自五三答案卷首。

而这套法子,这不管是古还是今都是适用。

科举选的是官,官要求的可不是只有眼前的一亩三分地的,他们的眼光应该广阔卓越。

所以,再回归本题,劝人至诚至性,劝广义之人,是为百姓。

此题的主旨在此时便已经明晰了,是为教化百姓。

短短两个字,一共三个坑,谁跳谁知道。

是以,当第一场考试试卷到手后,学子们是表情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