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周兰脸上的笑意僵了下,小声道:“还行吧,他们生物工程……也就随便搞搞工程。”

虽然她自诩吉民新村的顶梁柱,实际学历只有初中毕业的水平,还不如简书杉。

那个年代嫁人都早,池琅听简燕提起过,周兰是这片儿最早住进吉民新村的,进来的时候只带了个孩子。周兰十八岁就在她们村的敲锣打鼓声里嫁了个当地最有钱男人,结婚两年跟着男人来户城打拼,那时候户城的片区贫富差距还没这么大,因东平区近郊所以后续二十年没发展上去。后来男人死的早,她就一直没挪过地方,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和大姐大的彪悍气势,坐稳了家里的财产,一个人把李新拉扯大。

吴杨是周兰在老村子里的发小,来户城打拼也是周兰引荐的,所以一直住隔壁。可池琅想了下,两个人交集并不多,吴杨每次提到周兰,憨厚的脸神色都不太好,仿佛憋了一肚子的气……也许是后来关系恶化了?

大抵因为境遇相似,简书杉刚来时就被周兰开口罩了,这个老大姐热心能干就是话太多,常爱拉着她的手吐生活的怨气,最后再被温柔的简书杉哄好。可这样学历低且没什么文化素养的周兰,偏偏养出了吉民新村第一个大学生在简峋考上户大前,周兰靠着李新考上羊城大学的事吹嘘了整整八年,从街头到巷尾,没人不知道她儿子有出息,考上重点大学还娶了个漂亮、家境好的老婆。

池琅没拆台她的无知,只转移话题道:“还有多久啊?”

“到了,到了。”周兰停在一楼住户大院子前:“这家住得远……老查!开个门!”

第161章

周兰做事还是挺利落的,一下午就联系得清清楚楚,趁着天还没黑,带他挨个跑一圈。上了年纪的人怕受骗,像他们这种不出名又没固定厂牌的生意,得见面聊清楚了对方才愿意接。

好在这群人基本分布在东平区,池琅坐地铁跑一圈不费劲。

多亏了周兰的名声和电话里事无巨细的解释,池琅沟通很顺利,跑了五六家跟人聊好了价格,再面对面地留了电话,对方也信了十成。反正是计件付费,不付费不给货,不给货也不付费,大家都放心。

这群人里有残疾人、下岗工人还有退休的老年人,一听说有活接,都很积极,想给家里减少点负担,免得遭人嫌弃。这让池琅想起,简峋说过要给简书杉找点事做,或许就是怕她产生这种心理。

经过两个月的相处,池琅渐渐了解到一件事:人活在世上,要么承担别人的负担,要么成为别人的负担,很难做到独善其身。没谁比谁高贵,但凡能靠自己的努力挣到一分钱,都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他当时动不动就瞧不起“穷鬼们”,真的是一件欠缺思考、很没礼貌的事情。

周兰在本子上划了几道,划到最后一道时,天已经转黑,吃饭早的都洗碗刷盘或出去消食,所以她开始收心,“差不多了,要不回去吧?”

池琅探头道:“不是还有一家吗?”本子上写着“杨娟”两个字,下面标了星号,不知其特殊用意。

周兰“呃”了声,“这家估计请不到,直接回去吧。”

池琅:“为啥?”

“这人是东平区出名的老裁缝,如果能请到,你们做包打版再也不用愁。”周兰苦笑道:“可是脾气挺怪的,也不差钱,接不接单全看心情……之前缝布条就没找她,我知道她肯定没兴趣。”

“还有这种好事?”池琅一下来了兴趣,“现在光靠杉姐打版挺吃力的,我想去问问,万一呢!”

周兰来回解释这人脾气有多挑多怪,最后拗不过池琅的胡搅蛮缠,把人带去杨娟家。等到了门口,池琅才知道为什么说她不差钱,因为这片住宅区是东平区和新闸区的交界口,房屋脱离了低矮平房架构,变成中级高层。

杨娟七十多岁,一辈子经历了户城各家缝纫厂的大起大落,在昏暗煤油灯下工作那么多年,还保持着耳聪目明,衣服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双眼目光如炬,落在池琅身上一秒,就移回杂志上,拨了拨眼镜框,“不接。”

屋内没开空调,大风扇开得哗啦呼啦的,径直对着人吹,周兰蹭风扇时亲热上前道:“哎哟我的老姐姐,你不是在家里没事吗,顺便帮个忙呗。”

“没兴趣。”杨娟挪了个位置,避开了她挽手的动作,长裤滑下来盖住了苍白的脚踝,“要我接活的太多了。”

“这次不一样。这孩子最近在创业,做一个新品牌,东西嘛都新的很。”周兰朝池琅使眼色,“叫什么解……”

“J.CL。”池琅搓了搓手道:“杨奶奶,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