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制度在乱世好用,等过渡到太平时期,那就不行了。长此以往必然引起黎庶反抗,尤其是那些没经历过打压的六国之民,他们适应不了这么严苛的政策。

扶苏并不认为秦国的所有制度都是完美无瑕的,都该六国来学秦。

取长补短才是长久之计,骄傲自满只会故步自封。

既然齐国的黎庶手头能有余钱,他大秦的庶民为何不能有?

大秦该做的是从上到下整体都变得比别国更好,而不是把别国的优势拉低到和大秦的劣势齐平。

一个王朝的盛世并不只看军事实力和疆土大小,还要看方方面面。若是黎庶过得不好,算什么盛世呢?

扶苏以他上一世的经验确信自己走的道路没有错,在他驾崩时九州大地已经走出了战乱的阴霾。百姓富足安乐,便是再有六国余孽煽动民心,也没人搭理他们了。

冯去疾越是同扶苏交谈,便越是心惊。

他意识到这位长公子和他们之前的印象相同也不同。

起初众臣以为公子仁善到愚蠢的地步,后来发现公子似有改变,大约是被王上骂醒了。

可现在,冯去疾发现,公子从来没变过。

他的政治理念依然是仁善治国,他和当初一样爱惜人才。他走的是一条和王上并不完全一致,却能承接在其后,使大秦平稳过度到太平盛世的道路。

大秦一统之前,真的没人看出来,秦国政策不适合统一后的天下吗?

可能大部分秦人都高傲地不肯低头,但总有眼光长远的人意识到不对。只是怎么改变,不是随口说说的事情。

大家都是第一次完成大一统,没有先例可以依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样难免走入岔路,或者停驻不前,抱着侥幸想着或许维持现状并不会导致事态变差。

毕竟秦国这么多年都走过来了,也没出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