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闾:……大兄原来干过这种事。

学到了。

将闾开始认真思考:

“难道真的可以给史官塞钱改这个?”

公子高打破了他的幻想:

“想多了,大兄又没给史官塞钱。能让史官放弃原则的,只有权势。”

说放弃原则其实也不恰当。

并不是所有史官都讲究秉笔直书,这个主要看个人。私人修史最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时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为了记载事实宁死不屈的,几千年来也就那么些人,绝大多数史官还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国就不讲究完全遵照史实。

否则也不会出现昭襄王请赵王击鼓助兴之后,秦国史官直接把它艺术加工成“秦王令赵王鼓瑟”了。

孔子当初撰写《春秋》的时候也认为,记载历史应当有所取舍。对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记录他的功绩,回避他的过错。

除此之外,孔子还采取了“春秋笔法”这样的记录手段。

春秋笔法本意是对一些重大的、不好定论的史实,采取讳而不言的态度。记载了,但是不会写的特别露骨,三两句带过,让你自己去推测判断。

有时候还会故意暗含褒贬,委婉而微妙地在字里行间表达自己的看法。

《春秋》在后世看来不算一个很标准规整的史书,孔子写它其实是在写他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评判。

各国记录历史也大多有偏向性。

秦国作为和楚国并列的“蛮夷”之一,自古就不怎么爱遵循中原那些条条框框的规矩。中原人都不搞按真实历史一字不改地记录,秦国就更不坚持这个原则了。

不过秦王政并不在乎后人评说,所以没什么改史美化自己的兴趣。

扶苏也只爱在细枝末节里经营自己的形象,正经事情自当按照事实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