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抛开这三家再去看秦国其他名将,杨端和、桓齮、羌瘣这些人,他们的后代和他们的祖辈在历史上也没什么记载。

可能只是普通将领,也可能根本没出能当将领的人才。

将领的家族只要断代一次,以前积攒的军中声望就会消耗大半。老兵会惦记曾经的将军,等老兵退伍了呢?新兵又不认识当初的老将。

而且秦国的兵是从各地抽调来的,每次服兵役也就那两年,两年之后换一拨人,将领手下的士兵总是生面孔。除却亲兵和将领之外,少有一当兵就是十几年几十年的。

以后北地戍边大约也是如此,在附近郡县征兵。农人男丁们可能这次征兵去的是这个郡,下次就去别的郡了。

后世不少朝代的兵和秦朝完全不同,不仅当兵年限很长,要许多年才能退伍回乡,代代世袭的还非常多。

大约也是每隔几年都重新征兵太难了,不如让兵丁就在边境定居,生儿育女。

等需要新血液了,可以就地征收。

当地人长久定居在这里,倒是很有可能对戍边的将军家族产生深厚的感情。

但还是那句话,北边十来个郡,只要君主别昏庸到同时惹怒大部分边将,互相制衡还是没问题的。

扶苏把玩着玉佩,说道:

“章邯、韩信等几个小的还没长成呢,他们可不是庸才。”

武将家族的小辈要是不够厉害的话,那就别怪后起之秀抢了他们的地盘。

中央只要能不断地往边境输送新的名将苗子,戍边太守之位就不会一直留在某个世家手里。

扶苏觉得竞争上岗挺好的。

有竞争才有压力,才会一直努力干活。当自己的权势都不保的时候,哪有余力再搞拥兵自重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