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俘虏的匈奴老弱们已经认命,眼看匈奴再无翻身之地,他们同意了与大秦合作。至少这样可以保证族群的延续,自己也不至于立刻就被处决。

或许那些流窜在外的匈奴人还可以继续去西边以抢劫为生,甚至越过青海去西域、去西羌。

秦国并不管他们。

西羌是高原,匈奴人不一定能适应。西域那边情况复杂,也不是匈奴能随便翻身壮大的地方。

大秦的目标只是掌控住草原,并在草原地区安置一批能征善战的国人,替他们看守北边门户即可。

草原的草场划分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哪怕有匈奴老人详细说过草原的情况,大秦也得派人一一探查过去。再规划出合适的势力范围,安排新的部落前去驻扎。

这将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毕竟大秦对草原的了解太少了。以后这里都会是大秦国土,那么秦国就得将它的一切消息都详细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南边的百越丛林需要人探查,北边的草原也需要人探查,东北的广袤森林同样需要人探查。以后打下高原之后,显而易见还有的是地区等着他们探查。

秦国不得不多培养一些野外探险相关的专业人员,不仅要有极强的生存能力,还得懂天文地理、绘图勘测等专业知识。

这种人才比普通的治国型人才还要难培养,大秦官学不得不额外开设相应科目。

然后官学就迎来了一场变革。

扶苏提出,可以将官学进行划分。

西周始有太学,不过它与明堂等物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学习等各种活动都搅合在一块儿。

太子殿下认为,不如单独将太学列出来,治国平天下的学堂可称之为“太学”。那稚童启蒙之学就称为“小学”,技能工巧之学则为“中学”,专业深造之学可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