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但我父亲不同意,他觉得中国的大学才更社会化,前十八年,我太文静内向,总是泡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够会来事,他觉得在国内上大学,能够更好地跟“社会”接轨——我的父亲在我们当地是个还算比较成功的企业家,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就是会来事儿,懂场面,知分寸。他觉得我并没有继承他这方面的天赋,需要在国内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锻炼四年再出国。

不是抱怨,其实我父母对我挺好的,只是年少的时候,我多少觉得父母有些看轻我,有些苛刻,但上了大学,尤其是跟春和做了朋友之后,我才意识到,其实父母对我的评价很准,我就是个四体不勤又优柔寡断的家伙。

我知晓春和的秘密,是在大一的寒假。那会儿我们学校的考试周拉得很长,足有两周半,而大一又是考试最多、放假最晚的,等最后一门考完,学校里都没几个人了。

大齐和老杜,一个在本省临市,一个在邻省,考完试当天下午就走了。我买了第二天的机票,当晚我收拾行李时,春和还优哉游哉地坐在自己的桌边,按着他那个运行如老牛破车的山寨手机。

我就问他,“你买的什么时候的票?怎么还不收拾东西。”

春和的手停了一下,说,“我不回家。”

“不回家?”我更奇怪了,“大过年的你不回家?你爸爸妈妈不会生气吗?”

春和平静地说,我家已经没人了。

我呆呆地看着他,为无意间撞破别人伤痛和隐私而羞愧且无措,最后还是春和安慰我,说没事啊,住在宿舍里还不花钱,正好我找了一份寒假工,在这儿打打工,人家有食堂可以吃饭,很方便。

南京的冬天是湿冷的,雪在落地之前就化成了水,阴冷潮湿。那会儿我们宿舍还没装空调,床上取暖靠电热毯,床下取暖靠抖。后来我实在冷的受不了了,就买了个小功率的电暖气,平时藏在衣柜里,大家冻得不行了,晚上才偷摸拿出来用一会儿。就这,还因为一个月电费离奇地高而招来宿管阿姨的警惕盘问。挂在阳台的衣服怎么都干不了,每天早上,大家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用吹风机吹袜子,吹内裤,吹热吹干了才能穿。

独自在这样的宿舍里过一寒假,绝对谈不上舒坦。

那一刻我嘴比脑子快,我说,这宿舍怎么住人,我在学校附近有个房子,也没人住,要不你去那边住吧。

6.

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我是说,我不是后悔让春和去我那儿住,我是懊悔自己没过脑子,不带拐弯地就说了出来。

春和笑了一下,没说话。我知道那种笑,那种表情常常在他的脸上出现,他是个很少拒绝别人的人,于是就常常会出现那个礼貌的、为难的、尴尬的笑。

“……本来是怕你们万一不接受我,我搬出去住的,没想到住宿舍挺好的,我就打算下学期把它租出去……反正不管怎么说,至少房子里有空调,你住在那儿总比住在宿舍强。”

春和想了想,说,“也行,我付你房租,只是,可能我付不起市场价那么高。”

我大窘,“不用不用,反正寒假也没几天,嗯,我那边很久没住了,可能也不是很干净,你帮我打扫一下,省得我还得找人收拾。”我绞尽脑汁,颠三倒四地编着理由,“之前物业说水管还有点漏水,也还没修,你要有空就帮我修一下……”

春和就是这点好,坦荡。窘迫也可以坦荡地说出来,好意也可以坦荡地接受,他没再纠结,道了声谢就答应了。

一个举手之劳换来一个秘密。那天晚上,春和才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他的父亲去世很早,母亲在他12岁那年改嫁,他一直是由姑姑带大的。姑姑也是寻常家境,还有一个女儿,比他还小,因此姑父对他这个累赘一直颇有些怨言。他最后一次见到母亲,是考上大学的这个夏天,母亲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依旧穷,还又生了一个孩子,那次去看他,也是偷偷攒了很久的钱。

母亲走之前偷偷塞给他两千块,说春仔,妈对不起你,妈只能给你这些了。妈没脸给你当妈,你考上大学了,以后出息了,妈也不给你拖后腿,你就当没这个妈。

他常跟他姑姑讲电话,我一直以为他只是跟姑姑好,没想过会是这种情况。我问,那,你过年不回你姑姑家吗?春和平静地说,不回去了。一来一回路费要小两千,把这个钱给她,让她给妹妹买点东西,姑父也能少说她几句。

关了灯,他的每个字在黑暗安静的宿舍中一圈圈荡开,冬天我总喜欢把半个头埋在被子里,因为鼻尖会冷。这会儿忍不住探出来悄悄问,春和,你怪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