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西怕事故,东怕排队,南怕高峰,北怕上新。

前三项都好理解——集团地理位置优越,西边是交通枢纽,只要有个交通事故,导航立马变成紫色,堵车二十分钟起步;东边是个加油站,不论什么时候,排队加油至少得十五分钟;南边呢,则是个地铁换乘站,每逢早晚高峰,排队进地铁站的能绕着铁马排出二里地,进个站都得排队半小时。

而与这三项并列的,被全集团上下口口相传的必须避雷的,则是“北怕上新”——这个“北”,就是与集团一路之隔,路北的私房小餐馆“萤间”。

怎么说呢,萤间的用餐体验,主打一个不稳定。餐厅一个老板一个厨子一个服务员,还有切墩儿若干。厨子阿东是个好厨师,听说是厨师学校优秀毕业生,中西餐皆佳,来应聘时,凭借着一手出神入化的干炒牛河和苹果派征服了老板,从而让老板心甘情愿付了高薪;服务员阿萍是个好服务员,点菜送菜算账跑堂样样在行,虽说餐厅很小,只有六张桌,但用餐高峰时期周围公司还常有订餐业务,阿萍里里外外一手抓,每件事都办得井井有条。

理论上,有这两位得力干将,老板秦溯只需垂拱而治,就能把馆子干成全国连锁。但偏偏他是个喜欢凑热闹的主,凡事喜欢亲力亲为,负责地说,他的事业一大半就毁在了亲力亲为上。

比如说这个店名“萤间”。他们店里有个系列啤酒,分别名为“初生”“青春”“爱恋”以及“永恒的沉寂”,是老板秦溯自己取的名字。有次我问阿东,我说秦老板是对啤酒特别有研究吗?他是怎么给啤酒起出这么浮夸又富有层次感的名字。

阿东说有个屁研究,老板是为了契合店名主题。

我更迷惑了,就问“萤间”是个什么主题——我一直以为这是个跟和风或者二次元相关的店名。

阿东叹口气,说,老板那会儿普通话不好,本来想的店名叫“人间”的……

总之,就是不差钱且雄心勃勃的秦老板还拒绝了阿萍的建议——阿萍意思她去门店专门跑一趟,跟老板沟通招牌制作——他坚持一个电话就把店名、字号字体和招牌形式都确定了下来——结果由于他和招牌制作店的老板双双普通话欠佳,生生把“人”沟通成了“萤”,还喜滋滋地跟阿东炫耀,说自己的店名放在这条文艺气息深厚的街上,绝对适配。

结果招牌送来那天,秦溯恰不在店里,阿东签收了招牌后便直接挂了起来。等秦溯迈着喜悦的步伐来到店里视察时,一抬头便傻了眼。奈何有讲究说新店不便随意摘招牌,会影响生意,于是这店便顶着这么一个傻兮兮假装文艺腔调的名字,直到现在。

2.

秦老板还有一个爱好,喜欢开发新菜。一般饭店开发新菜,总要请一些老厨师或者老客来试菜品尝,待到菜品口味、质量甚至摆盘稳定了、符合大众口味了,才会正式面市。秦老板也不例外,我们集团很多人都是“萤间”的熟客,都被他招呼来试过菜,对此大家的评价非常一致就是:

“秦老板你就放过大家吧,做饭这事你没天赋,把这事儿交待给阿东不好吗?”

每个被秦溯抓来的试菜老客,在受过一次折磨之后纷纷敬谢不敏。后来秦溯发现了我这个软柿子,于是每逢创新必找我这个不擅推辞的冤大头。

而秦溯对我有恩,我推辞不了。

我刚成为京漂时,着实穷过一阵。那会儿我还是个跑热线的新人,本来兜里就没几个子儿,碰上情况紧急还得自行打车赶往现场。因此每到月底,报销没下来,工资又花得差不多的时候,我总是很为生计发愁。

但很快,我就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那会儿网上外卖平台正好处于扩张阶段,各家返券打折优惠力度很高,加上“萤间”刚开业,还有新店优惠,叠加下来,基本上每顿饭只要一两块钱,就能吃到两菜一汤一主食的套餐。

于是我连续一个多礼拜,都在薅“萤间”的羊毛。中午吃完,晚上还要点一份打包回家。等到第九天的晚餐时分,我接到电话下楼取餐,发现提着饭的不是穿着制服的外卖小哥,而是一个穿着浮夸、手腕上戴着大金链子脖子里挂着蜜蜡,头顶一头精神黄毛的帅哥。

他看见我,低头对了对单子上的名字,问,“苏先生吗?”

我说是,伸手接餐。手指勾在塑料袋上,对方却没有松开的意思,而是仰起脸,似笑非笑地说,“苏先生好像很喜欢我们家的菜?每天就吃这一块钱的套餐,九天啦!不腻吗?”

我的脸一下子烧了起来。触到的饭菜一下子变得极为烫手。我问你是谁,对方则笑眯眯地说,“我是‘萤间’的老板,没别的意思,就想看看是谁来来回回就点这三个薅羊毛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