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明霈帝当然不能不允,就答应了。

其实他纯粹是想多了,他才九岁,又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再说还封了王这么扎眼,明霈帝初登帝位,傻了才会对付他,难道他不要名声的?

所以他避开真的没有必要,忒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而且,那会儿的情势也是明摆着的。

先帝爷死了,新帝即位了,有萧家在身后站着,又与元家、李家几位重臣亲厚,帝位稳固无比,这个时候,身为幼弟,你讨好一下,与新帝唱上几出兄友弟恭的戏码,你以后的日子就好过无数倍。

偏他急惶惶的要走,好像生怕别人怎么着似的,这就明摆着,他要陷明霈帝于不义,踩着他刷自己的至孝之名……

所以明霈帝当然要恶心回去了。

大赞安北王至孝,表示他是替朕尽孝,朕要不是国事缠身该亲自去才是……下头朝臣当然要递梯子,明霈帝就顺着梯子下来了,但安北王却下不来了。

千古至孝之人,又是替皇上尽孝……架的这么高,他下的来才怪!!

于是他一守就是十年。

后来趁着淑太妃,也就是他的生母死去才回来,然后就晓的服软了,又是思念兄长又是为国尽忠……明霈帝就把他留下了。

在京城待了几年,成亲生子,小动作不断,也没整成什么事。

后来犯了些错,就卸了差使,做了个闲王,时常东游西逛……

明霈帝道:“你们回来,上玉牒的时候,他还进过宫,过年时倒是没来。”

晏时荣道:“怪不得如此熟悉宫中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