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昏君在,佞臣出(4)韦路合流,沆瀣一气

大唐气象 贪狼木 2406 字 5天前

第二百七十六章 昏君在,佞臣出(4)韦路合流,沆瀣一气

韦保衡进入台阁,与路岩成了同事。他们一个外戚、一个宠臣,都是懿宗最信任的人。在刚开始阶段,合作的亲密无间,恨不能同穿一条裤子!

咸通十一年(870年)八月十五日,同昌公主在嫁给韦保衡之后,未满两年突然病故,芳龄二十二岁!

可想而知,这么一个心肝宝贝,年纪轻轻的便撒手人寰,身为父母的唐懿宗与郭椒妃,该是多么痛苦!

普通人哭过之后也就算了,但懿宗不一样,他是皇帝,掌握有生杀大权。

韦保衡在他面前抱怨御医不用心诊治,他大怒之下不问青红皂白,竟一口气处死了韩宗劭等二十余名参与治疗的医官,并将他们家中男女老少三百余人收监待斩。

为了一个人,就要平白牺牲三百多无辜之人的性命来殉葬!公主的命是命,别人的命连草芥都不如,这又要到哪里去说理!

另一位宰相刘瞻实在看不下去,叫来谏官,让他们上疏劝谏。但这些平日里道貌岸然的谏官,在正义与性命面前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没人敢说一句话!

刘瞻只得亲自出马,上疏说:“臣以为,人的寿命自有天定,凡人无法更改。昨日公主身体染疾,皇上心痛不已。韩宗劭等御医为了治好公主,各自拿出看家本领竭力诊治。但祸端终是难以转移,公主不幸仙逝归天。”

“究其原因,实非御医有意如此。现在却将他们一律处死,连带着把他们家中老弱三百余人全部收捕入狱,以致外面舆论沸腾,说陛下恣意妄为、不通情理。恳请陛下收回圣命,释放了这些人!”

懿宗看后很不高兴,刘瞻又拉上京兆尹温璋,去找懿宗理论。懿宗当即火冒三丈,将二人痛骂了一顿,撵了出去。

温璋此人在晚唐史上也算小有名气,素以执法严苛着称。在武宁节度使任上,被银刀军逐出。做京兆尹时,还曾处死了与温庭筠有暧昧的女诗人鱼玄机。

温璋这次肯出头替医官讲情,其实并非出自什么正义,而是收受了他们上千万的贿赂请托。

刘瞻这么一闹,倒正合了路岩、韦保衡的意。因刘瞻入相时间较早,为人又比较正直,与路、韦关系不睦,二人早想将他逐出,便借机在懿宗面前搬弄是非。

不久,刘瞻就以同平章事身份,外任荆南节度使。名义上“使相”双兼,实则在朝堂上失去了话语权。

温璋则被贬为振州(古地名,在今海南三亚西北)司马,振州距长安足有三千里之遥,贬黜到那里恐怕今生也不会再有归期。

温璋怨恨之下服毒自尽,死前长叹:“生不逢时,死何足惜!”

这一以死抗争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懿宗,让中书省颁布了一道措辞严厉的敕令:“温璋如若没做坏事,何至如此!实在是恶贯满盈、死有余责!着令有司将其尸身暂埋城外,经皇上恩准后方可下葬。以此昭示天下,震慑奸邪!”

九月二十日,与刘瞻关系亲近的若干高级官员,如右谏议大夫高湘、比部郎中杨知至、礼部郎中魏筜等,全部被贬往偏远的岭南任职。

这还不算完,韦保衡又伙同路岩,诬称刘瞻与医官勾连,误投毒药害死公主。

九月二十七日,刘瞻被贬为康州刺史(今广东德庆)。

翰林学士刘畋对此义愤难平,在起草罢免刘瞻相位的奏疏上写道:“安于几亩居宅,还不是自己所有;拒绝四方贿赂,只怕让人知晓。”

路岩皮笑肉不笑的说:“你这是在表彰推荐他啊!”

刘畋由此被贬为悟州刺史(今广西悟州),御史中丞孙瑝由刘瞻所荐,也坐罪贬为汀州刺史(今福建长汀县)。

路岩与刘瞻矛盾很深,刘瞻被贬到康州他仍不解气,仔细翻阅大唐的《十道图》(相当于全国地图),看到欢州(今越南境)距长安万里,再次将刘瞻贬为欢州司户,其阴狠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路岩与韦保衡,一个钻营有道,一个后台强硬,配合的相得益彰,真可谓权势滔天。

只是身为小人的他们,合作共事的前提永远是利益!当共同对手被逐一消灭,为了争夺权势,他们之间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罅隙。

第二百七十六章 昏君在,佞臣出(4)韦路合流,沆瀣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