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非虚构小说

陈若曦说,“美国的神经病很多,美国最有钱的人群是医生,医生里面最有钱的是精神分析医生。”

王安忆觉得很稀罕,“这恐怕是一门很先进的学科。”

陈若曦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就是有耐心的听病人啰嗦,发牢骚,一个人心里不痛快了,就找精神分析医生诉说一番,说出来之后自然心底畅快。”

“那他何必去花钱找医生呢?”

“不然找谁呢?谁有时间去听他的废话,大家都很忙。”

“.”

众人不禁感叹,这真是个伟大的职业。

江弦则是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很熟悉,心说外服真不愧是体验服,一切都和后世他生活的年代如出一辙。

又途经百老汇、脱衣舞俱乐部、酒吧.江弦他们和陈若曦等人告辞,回到所住的旅馆。

“感觉就像做梦。”朱琳对他说。

“这旅馆真不像咱们国内的建筑,跟个玩具房子一样,还有那些外国人发色、肤色都像是个假人,但是却能活动。”

“是啊。”

江弦也恍若梦中,看着周遭的一切,一时间都有点分不清自己究竟处于哪个年代。

翌日,其他人都是想在旧金山这座城市里逛一逛,江弦却很积极的跑了一趟旧金山的动物园,除了相机以外,还特意带去一个小册子,回来以后上面已经写满资料。

“你什么时候这么喜欢动物了?”朱琳一阵奇怪。

“我就是想试着写点美国人可能喜欢看的。”江弦说。

“我发现美国很流行一种叫‘非虚构’的文学样式。”

“非虚构?”

什么是非虚构?

从美国的70年代开始,一些作家渐渐发现,现实生活的离奇程度已经超过了作家的想象力。

所以与其虚构,还不如就用写的手法来描绘那些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

这种文学近似于报告文学,但是相较于报告文学,又允许在写作过程中掺杂写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所以写出来会更深入细致,也带有更多的作者个人色彩,艺术感染力很强。

也就是说,这些是在现实事件的基础上创作的,读者最后看完往往能找到现实中的原型。

这种风格在电影界也很常见,像是:

《忠犬八公的故事》

《杀人回忆》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幸福终点站》

总之很多,这种风格相比于忠于事实的报告文学风格,更符合现代人的胃口。

毕竟有些事情就是要经过艺术加工才吸引人。

江弦给朱琳讲了一遍,朱琳就大概听懂,“所以你是准备从一个引起社会震动的事件开始写?”

“嗯。”

“什么事件?”

“大概是一百年前,上个世纪80年代,一艘名为木犀草号的游艇,在好望角遭遇了海难.”

江弦把事件给朱琳讲了一遍。

朱琳从一开始的好奇,脸上慢慢浮现出惊恐和不适。

“好了、好了,江弦,你不要说了,我听得有点犯恶心.”

“我给你倒杯水。”

江弦殷勤的给自己媳妇倒一杯热水。

朱琳又很是奇怪:“你讲的这个事件,跟动物园又有什么关系?”

“动物园属于艺术加工。”江弦解释说。

第二天一早起来,江弦把房租结算掉,离开旧金山,王安忆的朋友开车送他们去机场。

此人和王安忆此前是同学,叫周海瑞,后来因为海瑞罢官,就改了名字。

江弦回忆了半天,也在记忆里找不到这么一号人,大概是路人甲。

“你们还回旧金山吗?”

“回国的时候还从这边走。”

“那到时候我再来接你们。”周海瑞客气的说。

王安忆点点头,心里一时间有点小得意,这可是多亏了她的人脉,他们才在旧金山有了这样搭车的便利。

人越缺少什么,就越想证明什么。